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纪耀 《前进》2014,(8):36-39
<正>适时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党自觉适应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有效方式,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成功实践。一、党内集中教育的历史回顾(一)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初期,我们党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思想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集中教育活动,主要有延安整风、1950年整风、1957年整风、“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内集中教育,要着眼于思想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信仰;要着眼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党员素质和干部能力;要着眼于解决党内突出问题、转变作风,发扬优良传统;要着眼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密切党群关系;要着眼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3.
江金权 《党建研究》2023,(1):7-11+2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指出:十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董三仁 《今日海南》2022,(11):55-56
<正>中央在部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指出:“要紧密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决议,  相似文献   

6.
《前进》2023,(4):27-29
<正>第一次:延安整风运动(1942年—1945年)这是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先河。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整风运动的方法步骤是,认真阅读文件,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自我反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认识,总结经验,逐步取得思想认识的一致,增强党性,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自信自立自强的巨大力量,坚定必胜信念,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8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9.
李静华 《新东方》2022,(4):67-71
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彰显与时代表达。党内集中教育作为推动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和接续前进的力量之基,其中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长抓不懈的发展观、聚焦关键的矛盾观和统揽全局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是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形式,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集中教育以鲜明的主题从一个维度体现出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从整党到党的十九大后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循着其演进的历史逻辑,可以揭示出党内集中教育演进的逻辑特征:问题导向性、理论自觉性、价值定向性和模式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贯穿于我党建设全部历史的一条主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命题和时代任务,从而确立起了两大建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两大建设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关键作用。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关键就在于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各项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党内民主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当前的时代新课题就是要回答“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民主,怎样发展党内民主”这一时代新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于“发展什么样的党内民主、如何建设党内民主”这一时代新课题做出了重要探索.开启了“中国式党内民主政治道路”探索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王新 《青年论坛》2003,(5):76-77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教育的地位和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突出。教育是民族进步的基石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就要进行教育创新。我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充分认识教育创新的意义 ,深刻理解教育创新的内涵 ,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实施 ,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搞好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四个伟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条党的建设的主线,坚持战略思维、问题导向、创新引领,以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历史使命、推动自我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谋划布局党内监督,聚焦党内监督重点,突出党内监督重心,完善党内监督格局,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优化权力结构、推行党务公开、健全制度法规,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内监督在布局定位、重点指向、生态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开创了党内监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幾位專家和權威人士從不同側面介紹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中藥。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实现党内民主的形式是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多样的.而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则是其中最具基础性、也是最为迫切的一项工作.这是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主政治建设目标、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7.
李朝阳 《前沿》2005,2(7):26-27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指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论断,并从加强制度建设、主体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等多个角度,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行了探索,发展了党内民主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党内选举和监督制度的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动“罢免或撤换机制”。这一重要举措,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的新突破,将对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关键一步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党内选举制度是否完善,直接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内选举制度实际上包括民主选举和民主罢免两个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对党内选举制度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比较重视和强调民主选举的一面,而忽视了民主罢免的一面。尽管我党早在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党章》中,就将“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规定为党员的一项基本…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国家治理改革的核心主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表述提出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国家治理改革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国家现代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历史比较分析的视角,概括新时代十年中国国家治理改革呈现出的若干新趋势和新特征:从发展导向到治理驱动、从聚焦政府机构和职能调整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升、从分布式改革到系统化设计、从“部门化”行动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总体来看,十年来,中国国家治理取得了明显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得到了系统化的再造与重塑,但仍需要继续改革和不断调适。  相似文献   

20.
易水 《创造》2010,(4):28-33
各方瞩目的新教改草案掀开面纱,中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方案初定,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