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法学讲座     
一、什么是刑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任何国家为了维持其统治秩序,都小能不掌握一些强制方法。而刑罚就是以国家名义对犯罪人适用的一种国家强制方法。历史上不论哪个阶级取得政权,都必然要制定一系列适合自己需要的刑罚。只是由于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其刑罚的阶级本质及刑罚的种类和特点有所不同而已。我国的刑罚,是根据人民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制定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要同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作斗争。但危害性质和轻重不同,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法律的本质问题,最中心的是法律的阶级本质,反映哪个阶级的意志,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的问题。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律。因为只有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并且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从而在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能把本阶级的意志制定成为法律。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不掌握国家  相似文献   

3.
一、如果理解“法律”概念?《思想政治》初三第六课教材指出:“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对于上述法律的定义应该这样理解:第一,法律这种行为规范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段,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通过国家矾关制定的,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与服从。因此,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体地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国家的法律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意志的…  相似文献   

4.
一、区别: 第一,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德治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原始社会通过德治使民族、部落内部的公共管理、产品分配及其外部的部落联盟、血族复仇等方面的事务顺利完成;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施行德治巩固其统治地位;共产主义社会是空前完善的德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冲突,这种社会规范须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法律适应这种需要诞生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推崇,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完善的法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法治将逐渐消亡。 第二,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政治是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利益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政治制度是国家制订或认可的,用于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的各方面规则的总和。因此,政治制度实质上就是国家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的规则。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的国家,在分配社会利益时,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向统治阶级倾斜。国家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它在分配社会利益时要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统治阶级的利益同社会的公共利益既有相一致的地方也有相矛盾的地方,怎样处理好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公…  相似文献   

6.
死刑又叫生命刑或极刑。它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维护其统治的最严厉的暴力手段。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这种刑罚方法就被统治阶级广泛适用,从未间断,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资产阶级出于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一般在宪法下,把刑法、民法、行政法并列为三大基本法律部门,这是与现代国家运用法律工具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主要以采取刑事制裁手段、民事制裁手段和行政制裁手段相对应的。而维护社会治安,则主要是由刑法和部分行政法来完成。危害社会治安的极端行为——犯罪,由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制裁;其他轻微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由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所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由于治安管理处罚的最重处罚——行政拘留的最高期限为15人,与刑罚主刑之一的拘役刑的最低期限15天不谋而合。许多人便以  相似文献   

8.
作为政府职能的行政管理,其职能应该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它的阶级性,即它属于哪个阶级的行政管理,为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这个职能是直接从国家的历史类型出发的,其作用就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作为阶级的国家的根本职能。一般来说,这种基本职能都反映在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之中。另一方面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其作用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从无阶级社会到有阶级社会,再到无阶级社会,这种社会性的行政管理职能是始终存在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它的永恒性实质上是处理…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所谓国家意志,就是通过国家政权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作为国家意志,一方面表明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另一方面表明,法律一经制定出来,对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阶级社会中的倒一个阶级,其阶级意志能否变成国家意志,关键在于它是否掌握国家政权。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才能把本阶级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迫使全体社会成员遵守和服从;而被统治阶级由于不掌握国家政权,其意志便不能被反映为法律。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自由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施实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它明确地、具体地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它只允许人们做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而不允许人们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谁要是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这种意义上,法律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一词来自拉丁文[Liberias],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有两种范畴: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和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与必然相对应的,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的关系。客观的一…  相似文献   

11.
犯罪本源理论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终极性、一般性、不受限定性、指导性等特征。犯罪内因是犯罪本源研究的主攻目标。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力推动所形成。犯罪动力可划分为犯罪原动力、犯罪内动力、犯罪外动力,这三种动力实质上就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源,它解释了犯罪产生的源头和形成过程,所以称其为犯罪动力论。犯罪起源于无阶级社会,母系社会就有了犯罪雏形,父系社会犯罪已相当严重。犯罪本质可一般性表述为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其政治特征是阶级性,其事实特征是危害性,其人身特征是危险性,其社会特征是关系性。  相似文献   

12.
一、政治关系、政治斗争、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在阶级社会,政治关系是指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不同,产生的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政治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基本上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我国现阶段,政治关系则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盟关系和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与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之间的联盟关系。政治关系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斗争是指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法律特征有: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依法应受惩罚性,犯罪的主体是单位。确认单位犯罪的条件有:单位犯罪是单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单位犯罪的实施者是作为单位整体构成要素的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实行两罚制,也可实行单罚制。  相似文献   

14.
一、违法行为的社会文化违法行为是人们违反法律规范、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范把人们的社会利益固定下来,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违法行为就是反对统治阶级的社会需要和利益的行为。在复杂的社会中,特别是由于当今城市生活的社会复杂性,社会冲突成为普遍的基本因素。在规模不大且属同质的简单社会(如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的这一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6.
二、但书规定的裁判规则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涉税犯罪立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税款犯罪中的问题、发票犯罪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涉税犯罪刑罚规定中的问题、现行涉税犯罪法律规定中没有涉及到的危害行为等。要完善我国税收犯罪立法应有的放矢,编织严密法网,实行宽和刑罚等措施。为我国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犯罪本源理论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终极性、一般性、不受限定性、指导性等特征。犯罪内因是犯罪本源研究的主攻目标。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力推动所形成。犯罪动力可划分为犯罪原动力、犯罪内动力 ,犯罪外动力 ,这三种动力实质上就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源 ,它解释了犯罪产生的源头和形成过程 ,所以称其为犯罪动力论。犯罪起源于无阶级社会 ,母系社会就有了犯罪雏形 ,父系社会犯罪已相当严重。犯罪本质可一般性表述为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其政治特征是阶级性 ,其事实特征是危害性 ,其人身特征是危险性 ,其社会特征是关系性。  相似文献   

19.
刑事政策的概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以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刑事政策的主体应是国家和社会 (团体 ) ;刑事政策的对象包括犯罪和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统称为犯罪现象 ;刑事政策的目的是打击和预防犯罪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刑事政策的手段是刑罚和其他非刑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认识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基本含义、虚假性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对于理解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