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信仰心态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弱化的趋势,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联,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则是另一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主流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繁芜丛杂的信仰中树立正确的信仰观。  相似文献   

2.
刍论法律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广婷 《理论导刊》2004,(11):18-20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自己生活状态下国家法律的极度认同、信服、敬畏并自觉自愿将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情感和法律态度。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中,法律的权威和神圣最早是借助于宗教信仰建立起来的。培养信仰化的法律情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政治教育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信仰心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时代、网络以及自身等原因的影响,实用信仰、宗教信仰等正逐渐蚕食以往的理想信念、道德信仰的阵地。传统文化中信仰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现代转换后可以弥补当代大学信仰教育的不足,应该借助国学热的有利条件提升大学生包括信仰在内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方式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者的认同是基础,健全人格的形成即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情感立场、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应有的担当责任和使命精神及把公平正义作为崇高追求是情感动力,投身实践即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常修课、通过自身奋斗夯实实践基础、以高标准道德要求提升自身素养及把改造自己与改造社会统一起来是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5.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心理”既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重要范畴,又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心灵的现实诉求,而且深深印刻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经验性思考.在“社会心理”之中,蕴含着三种有着逻辑联系的内生关系:非理性和理性之间的自觉统一关系、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个人“自我”与社会“他者”互动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7.
宗教信仰不符合国人的人生追求和情感需求;道德信仰在当代的重建也令人疑惑:道德因无限超越而成信仰,信仰又因无限超越而失落.有鉴于此,研究者应从逻辑的和退想的理论峰巅上回到世俗,在决定现实人生的三元结构的存在方式中寻找国人的信仰.由此,当代国人的信仰也是一个三元结构,即对族群的信仰、对自我的信仰和对家庭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一种自在自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不仅是共产党员,还包括普通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是共产党员、普通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需要大力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良好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普通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刘娟  胡新宇 《学理论》2014,(5):286-288
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和人格完善的思想保障。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但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却并不理想,在大学生群体中,信仰缺失、迷失的现象并不少见。增进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如下:实现知识教学与信仰教育的统一;实现理论学习与信仰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实现传统传媒与现代传媒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11.
论信仰教育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才 《理论导刊》2005,1(4):66-68
信仰教育之所以成立,源于人的未完成性与社会的外在性两个方面。从信仰教育的模式来看,可分为经验——习染、教育——督导、权威——强制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要真正有效地实现信仰,只能因时因地协调好三种模式,处理好各自内在矛盾,这样才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阳妮伽 《学理论》2010,(27):40-42
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无论是对于社会个体还是社会群体,信仰都在其精神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信仰本身也构成了人类文化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信仰又隶属于文化,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仰的建立和危机都与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重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信仰多元化的态势明显,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选择之一。青年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我国高校有关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积极提高社会实践,才能作出正确的信仰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3)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大学生的身上发生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其中,浮躁的社会心态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重点关注这一现象,从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入手控制、解决这一现象。保证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谐发展,使他们能够担负起祖国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徐长斌 《学理论》2009,(20):186-187
我国在证人出庭理论研穷和制度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证人宣誓制度与证人出庭行为内在逻辑关系的关注.从而导致证人出庭研究和让人宣誓制度研究的脱节.极大减低了证人出庭研究和制度设计的实效性,加大了证人不出庭行为的随意性,从而也证实了证人不出庭行为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9)
全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是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价值诉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内外发展理念和实践的总结与升华,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民族振兴发展的价值导引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信仰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的精神现象,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本质功能: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是意识形态的核心;意识形态更多地是一种政治信仰,是强化政治信仰的重要依据。意识形态和信仰主体存在差异,建构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同。意识形态应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信仰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社会整体的价值倾向,即信仰意识形态化。有人看到了其积极作用,有人强调了其负面影响。信仰意识形态化本身无所谓好坏之分,但如何运用却有善恶之别。  相似文献   

18.
党的纯洁性与党的性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等紧密相关,更与我们党内权力运行体制有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党内权力运行体制对纯洁性的制度价值主要表现为纯洁性的保障和修复功能。当前和平时期执政条件下党内权力运行体制中的权力不对称性和过分集中性弊端对党的纯洁性建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要通过民主、科学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质性的改革,对拟选任干部纯洁性由少数人把关到多数人把关的转变,以及党内权力运行民主化下的纪律检查系统监督制约的强化等,逐渐实现党的纯洁性建设由内在自律为主到制度他律为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20.
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问题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 ,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理及政治行为处在一种主流积极与支流消极的矛盾状态 :既对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各项政策措施持肯定、认同、赞成的态度 ,又对自身状况和相关社会问题表现出不满 ;既比较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对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极端重要性 ,又在涉及自身的具体利益和相关社会问题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稳定。真实而准确地掌握和估价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问题 ,需要从实际出发 ,从各种热点、焦点问题的不同向度进行实证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得出科学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