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农村扶贫已经迈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阶段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不仅是扶贫政策层面的新举措,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是深深地扎根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土壤之中,它的理论构建在于:"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其产生的理论之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其确立的理论之魂;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是其必须的现实之基;它的理论特色体现为精细化观念、逻辑性构架、系统性思维、包容性发展。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9,(1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党中央向全国、全世界做下庄严承诺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今已获得阶段性胜利,在剩下的时间里,要取得全面性胜利,需要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继续努力。本文以黑龙江省巴彦县洼兴镇双山村扶贫情况为例,通过介绍双山村的基本状况,说明该村的贫困缘由及扶贫工作所遇到的困难,重点讲述了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最后对扶贫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双山村脱贫致富留下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论断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与重要保障。精细安排、准确判断、授人以渔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基于此,文章提出新时代精准扶贫必须注重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真扶贫"、要依靠群众去"扶真贫",要注重扶贫效果"扶智贫",确保精准扶贫效果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福祉的重要举措和战略规划,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重要意旨。医学院校发挥资源和智力优势,助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开展健康扶贫,为共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宏大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2)
精准扶贫是我国实行的重要扶贫政策,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一条重要经验,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精准扶贫融合,形成"党建+"新型精准扶贫模式。本文以义乌市何斯路村为例,分析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总结了"党建+"模式下精准脱贫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柳艳妮 《学理论》2020,(10):100-101
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者和直接实施者,在精准扶贫中承担着引领示范、桥梁纽带、监督保障、服务发展等角色。对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探究,从而找到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合理化建议,进而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E州W村的精准扶贫为例,考察精准扶贫的运作过程及存在的困境。在精准扶贫中,"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和识别存在很大偏误,没有准确把握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问题,扶贫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陷入"内卷化"困境。正确把握发展型扶贫与保障型扶贫之间的平衡点,是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改进精准扶贫效果,需要从准确认识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入手,以此为基础正确把握特定地区致贫的主要问题,重视完善个体性保障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公共性保障体系的资源配置模式,提升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7)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补洲村为例,总结了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即精准识别缺乏多维标准、精准扶持难以达到贫困户受益最大化、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机制不健全。对此,应从改进精准识别标准,完善建档立卡机制;健全精准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贫困地区的受益机制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2)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对于贫困县域而言,农村教育资源更加有限,使得农村中小学布局的不合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文章深入分析了贫困县域基础教育布局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如下: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合理布局;有效处置学校遗留资产;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完善农村寄宿制度等。通过这些方式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最终达到让贫困县域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除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政策是在我国推进扶贫开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决胜全面小康的使命担当以及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其理论品格主要体现为问题导向、理论贡献、内容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价值特色主要体现为方向精准、普惠广泛、操作规范等,为世界了解我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和前景打开了一扇"思想之窗"。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中,精准扶贫的"应然图景"与"实然现状"存在着巨大偏差。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政府行政一元主导、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欠缺、政策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精准扶贫治理的理念、机制与路径三维向度,重点阐释社会治理格局下的精准扶贫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精准扶贫要坚持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治理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从而满足贫困群体更高层次需求,完善扶贫法律体系,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培养职业扶贫队伍,推动精准扶贫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与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脱贫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能否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利用马克思贫困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扶贫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通过分析民族地区近些年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运用马克思贫困理论探讨了民族地区收入差距及贫困程度较深的原因。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提出构建精准扶贫战略、主体有效识别、产业精准扶贫、"互联网+"、精准扶贫及文化精准扶贫等策略,以减少民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公益慈善参与扶贫在平台建设、模式开发、完善监管举措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搞好公益慈善参与扶贫,需要创新公益慈善参与扶贫的管理机制、合作机制、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运用林毅夫教授的新经济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甄别六步法,重点探讨了凉山州金阳县青花椒产业的选择。研究表明:金阳县通过对青花椒产业的有效甄别,有效增加了广大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同时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青花椒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2年4月,山东省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582名优秀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抓党建促脱贫。这是山东省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创造性尝试,是"行业扶贫""单位包村""干部下乡"三者的有机结合,该政策极大的提高了政府扶贫的"瞄准精确度",是对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自"第一书记"政策实施以来,该政策为贫困农村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推动了贫困农村的基层党组建设,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创新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性选择。针对目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面临的政府管制模式制约、公民社会力量微弱、公民治理能力低下等障碍,应当通过推进行政改革,发挥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主导性作用;拓展公民社会参与路径;提升基层民众社会治理能力;建立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衔接运作机制等途径,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7)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农村社区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农村服务与城市并行。南门村,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沉淀,拥有着几千人的南宋后裔宗族聚集地,在管理方式、村务公开、选举、社会治安、社会组织成立、教育以及开发旅游等方面进行社区建设,凭借着社区建设与村落改造的融会贯通,形成了村落改造推动社区建设、社区建设完善村落改造的良好模式,为南门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经验对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真 《理论与改革》2022,(5):122-133+151-152
精准扶贫战略下形成的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具有权利保障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宏观政策规则体系三个相互嵌套的结构层次,并以免费教育、村办教育、政府购买服务三项制度为支撑。后扶贫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政策的生成逻辑,宜在保持原有的农村学前教育三项制度不变的同时,力求在农村学前教育人文关怀中心化、承办主体多元化和公私合作模式多样化等方面获得突破,从而在“变”与“不变”的生成逻辑中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湘西八个贫困县及其下辖乡、村的扶贫开发调查和定点贫困调研,从我国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布的地缘性特征以及贫困群体构成以劳动力人口为主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1986年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重点分析了扶贫资源瞄准和使用偏离扶贫目标群体、扶贫工作重点集中于就地开发建设物质资本以及就业援助政策缺失的问题及其后果,进而结合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探寻了扶贫政策取向,提出国家的扶贫资源和项目必须瞄准地缘性分布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把能力建设置于新扶贫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把就业援助政策作为扶贫政策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