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6,(9)
开展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的SWOT分析和评价,探求四川省特殊省情下不同地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切合了四川省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具体分析了四川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挑战(T),提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选择四川省典型区域开展城镇化发展评价,研究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发展基础与新的发展阶段、顺应外部环境变化趋势,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道路。两条道路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构建涵盖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内涵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综合评价区域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并以中部六省为例做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六省中湖南属于优质协调,安徽为良好协调,湖北为中等协调,山西、河南、江西为勉强协调。只有依据各自不协调的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促进各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如何辨识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初始理论模型,借助公共服务基本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通过建构回归面板模型探讨城镇化质量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以公共服务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中、西区域的“梯度式”下降趋势,但相邻板块的省、市、自治区却出现逆转之现象;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影响,且滞后的长期效应大于当期效应。为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詹国彬 《政治学研究》2016,(4):113-124,12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如何辨识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初始理论模型,借助公共服务基本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通过建构回归面板模型探讨城镇化质量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以公共服务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中、西区域的"梯度式"下降趋势,但相邻板块的省、市、自治区却出现逆转之现象;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影响,且滞后的长期效应大于当期效应。为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速度导向性城镇化致使城镇化发展越来越不均衡。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分布不同,对四川区域间的城镇化差异的可能存在先天性影响。但是借助四川2000-2015年份样本地市的面板数据发现,相同的经济因素对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通过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产业、经济等政策,分区域推进四川城镇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2)
生活质量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生活质量的实质内涵,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测量与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体系,并运用构建出来的指标体系评价国内32个地级市的居民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居民的生活特征和比较地区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从测度到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化,意味着对城镇化进程更全面的理解。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变化及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张,而且还包含了平等、幸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等相互关联的内容;相形之下,现有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却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梳理及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更为注重城市生态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的宜居性、城市服务设施均等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等,综合这些因素可提出新型城镇化"星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星系"模型及评价体系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进行城镇化的测评和排位,而在于澄清新型城镇化概念,发现城镇化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概念的可操作化。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质量进行了量化分析,构建了"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质量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为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量化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来看,其中心问题是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直接表现就是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制约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内外因素,应从工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湖南工业进行量化分析,结论是:湖南工业竞争力在全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30个省份中排在第14位,工业综合竞争力总体来看处在全国中等稍稍偏上的位置,落后于发达省区。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但是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统筹城乡七方面来看,山西各市的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且都存在自己的短板,均不能很好地实现各方面的同步推进。鉴于此,要统筹山西市域城镇化质量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质量空间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相互促进,互相辅助的关系。城镇化能够吸纳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资金等的支持,促进其快速发展。而农业现代化的最直接表现是农业产品的剩余,这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化对于人口的集聚需求,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担任了城镇化发展的催化剂。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协调发展的因素。通过建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协调度模型,对1997-2012年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子系统从不协调走向协调的状态,且两个子系统的协调程度虽然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但是整体的协调程度不高。因此,我们应该在相关制度和政策的辅助下,大力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为城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城镇化也应在建设的同时充分引领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农业现代化输送资金及科技信息。让二者在协调的状态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效用,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作出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巨大,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和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系统哲学的理论原理分析解决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3.
赵红 《理论视野》2013,(7):23-25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立足中国农民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的国情,我们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也是支撑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内涵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设计并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大系统控制途径的概念,为从总体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综合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定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全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战略工程和基础工程。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需要构建财政支持和“反哺农业”的机制;构建农业产业化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流动机制以及就业机制和动力机制;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此必须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要在就业、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使之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支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3)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多元化的能力来支撑,因此需要从构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一体化服务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支撑能力建设,同时需要从融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呈现出诸多弊端,这对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3):75-80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实践界还是理论界对城镇化绩效评估都比较忽视,零星的一些探索还将"城镇化绩效评估"以一个整体笼统展开,忽略了它实际上是个多内涵概念。解构"城镇化绩效评估"的内涵,可以将"城镇化绩效"分为城镇化演化绩效、城镇化政策绩效、城镇化软绩效、城镇化硬绩效和城镇化治理绩效等5个方面,进而确立了每类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KPI)。在评估的实际操作中,这5个方面既可以单独成为一项评估工作,也可以将这5个方面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城镇化绩效评估"模式。在这种综合模式下,这5个方面可以作为绩效评价的"维度"(一级指标),这些关键指标就直接成为三级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镇化发展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分为根本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以此对照分析武陵山片区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的优势以及不足,发现武陵山片区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先天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如:绿色城镇化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协同推进力度不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缓慢等。因此,应从促进人的城镇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绿色城镇化的要素支撑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武陵山片区绿色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