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十几年来理论界关于东欧剧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 ,国内学术界始终关注东欧问题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笔者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其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 :苏联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现实原因、历史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一、苏联的影响与东欧剧变众多研究者认为 ,东欧剧变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成也苏联 ,败也苏联 ,这是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历史动因。①1.东欧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与苏联息息相关根据雅尔塔协定 ,东欧被划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为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带来了先天不足的历史共性。二战结束前后 ,苏联在东…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着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党员人数曾达到1900万的大党,曾对20世纪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政权,落得自动解散的命运。苏联剧变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苏联地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在谈起苏联这个大国的解体时,仍然不免带有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3.
苏共党内历史虚无主义逆流以否定苏共领袖和革命英雄为切入点,进而演变成一场全盘否定苏共历史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掘祖坟"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性根基,一定程度上粉碎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赖以支撑的精神基石。历史虚无主义扭曲了苏联共产党的形象、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失控。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  相似文献   

4.
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根据普京总统指令,联合文化部、联邦历史学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几百名历史学者经过认真讨论与修改,历时三年最终制定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国家意志性与权威性。新版历史教科书确立了国家历史教学研究应尊重历史事实、强化爱国主义、弘扬历史文化成就的新标准,彻底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评价和伟大卫国战争等重大历史疑难问题,明确了历史新观点和新标准。新版历史教科书全面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肯定国家历史文化辉煌成就,旨在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重塑民众"苏联记忆",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列宁的党建思想特别是其后期提出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专门就俄共(布)党"文化力量"的缺失而提出的。但是,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在苏共历史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苏共丧权、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无不与其长期忽视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能力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矛盾和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矛盾的形成、发展和激化,是在苏联长达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矛盾的发展历史和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普列汉诺夫研究院、普列汉诺夫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基金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了一次以"苏联:历史的绝境抑或历史发展的前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角度对苏联存在的历史及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1年圣诞节,在莫斯科寒冷的冬夜里,执政七年的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告辞职。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七十年的镰刀斧头的苏联国旗,缓缓地落下,被原沙皇俄国时代的三色俄国国旗取而代之。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航程的时刻:它标志着苏联的解体,一个超级大国在地球上的消失。曾几何时,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雁,是国际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近几年来,苏联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国内民族沙文主义与分立主义达到空前程  相似文献   

9.
我院国际政治系中国政治与外交教研室副教授孙岩与中共中央党校副研究员刘德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刘宋斌合作编写的《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一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11月正式出版。全书13.5万字。 该书在对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做了一定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苏联解体至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 ,是 2 0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存在了 74年的苏联会在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为什么曾经拥有强大军事实力、足以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会这样很快瓦解 ?为什么曾经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取得过辉煌成就、在二战中打败过法西斯德国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毁于一旦 ?为什么具有近百年历史、曾经拥有 1 80 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会丢掉政权 ?对这些问题 ,持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为了更深入地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 ,全面了解俄罗斯各界对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大量苏联时期档案的解密,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改变,导致了剧变后俄罗斯的苏联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看,苏联史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档案成了苏联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档案材料的大量公布使一些回忆录、政论作品中有些提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使以前不太清晰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研究苏联史的方法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苏联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不再是一个声音、一种腔调.  相似文献   

12.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改革苏联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从1956年<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1963-1964年"九评"期间的重要文献来看,毛泽东在探索改革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的认识反复.导致毛泽东最终走向对苏联模式维护和强化的原因主要是毛泽东没有构建起对时代发展新的理解,以及...  相似文献   

13.
埃及是苏联在战后跨出欧亚大陆,在第三世界扩充影响的第一批国家之一。战后几十年来,埃苏关系已经波折,大起大落。认真分析埃苏关系的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三世界国家在与苏联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埃苏关系的演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实践者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在苏东剧变中的作用作出了评价,对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进行了判断。尽管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看法不尽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则都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影响人类社会长达半个世纪的苏联模式成为历史。然而,如何定性苏联模式却成为国外学者长期争论、探讨的问题。由于立场和关注点的差异,国外学者对苏联模式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指责苏联模式为一种极权主义,有的学者将苏联模式界定为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有的学者则坚称苏联模式具有社会主义的属性和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苏联模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研究分析国外学者的观点,有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苏联模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苏联为世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崛起、争霸、危机、改革和解体的历史悲喜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的组建、发展及解体与其实行的独特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在十月革命后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苏联能够成功组建并维持近70年,自有其值得关注的经验,但民族问题长期存在、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解决,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也说明,苏联的民族政策存在致命的缺陷.在苏联解体20年之后,重新思考和总结其民族政策的经验教训,对于现存多民族国家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说明:这篇文章叙述了苏联近二十年来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其中有些论点是为苏联二十五大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它还攻击了我国的对外政策,这是需要批判的。但这篇文章反映了苏联当前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情况与问题,提供了一些资料可供我们参考。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是苏联历史科学的重要方面之一。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六十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它研究了很多重要的对外政策问题,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集体著作和专题著作来阐明整个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各个阶段。依据列宁的丰富遗产,以及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技革命不断塑造着国际格局。苏联的兴衰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当重视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时,苏联的国力就会不断增强;反之,苏联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苏联延误了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造成了国力的衰败,这也是苏联剧变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之一。苏联74年的历史与四次科技革命都有密切关系,总体上可简单归纳为:科技兴则苏联兴,科技衰则苏联衰。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受特殊的历史、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欧亚地区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与政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欧亚地区风波不断。“欧亚”的概念有多种地理范围释义,本文所界定的“欧亚”是除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由苏联12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地区,亦可以“后苏联空间”指代。  相似文献   

20.
1989年,用一种概括性的表达方式来讲,是一个“短暂世纪”末期的巨大冲击。我和其他的当事人亲身经历了这一不仅对罗马尼亚历史而言,更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的高峰期。1989年的革命最终以苏联在1991年的颠覆作为终结,影响了整个当代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