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方法发生极大的改变,内省与思辨的研究方式逐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所替代,然而这种研究范式却面临"解释鸿沟"问题。神经现象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试图采取"互惠约束"的方法在神经科学和现象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解释鸿沟。大多数神经现象学理论仅仅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自然化,"解释鸿沟"问题只能诉诸本体论上的自然化,只有摈弃概念二元论,更新意识本体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瓦雷拉等人对"生命—心灵连续性"论题的讨论,是更新意识本体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包括物质—实践本体论者在内的很多同志都对实践本体论提出了疑义,指出把实践作为本体,夸大了实践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那么如何评价物质—实践本体论呢?这是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1)
在本体论上,斯宾诺莎坚持"实体一元论",即以"实体""神""自然"三个概念来表述绝对存在,并用"实体"与"样式"的关系分析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整体与分殊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笛卡尔开创的心物二元论的二分,弥合了终极实在与万物的分裂。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思想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的二分,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启示,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运用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在决定党的命运的问题中提出中共党史本体论问题,并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中共党史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中解析出中共党史本体论的问答逻辑,同时从中共党史本体论的问答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关联性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发展,就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实践需要和人民需要。因此,基于这一中共党史的本体论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度,就可以划分为"三为三谋"的研究向度、"治国理政"的研究向度和"人民中心"的研究向度。否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就可能成为一场空,就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失范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从价值论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负能量";从本体论根源上是将"虚拟"与实在完全割裂;从认识论根源上是对网络语言功能的误解;从人性论根源上则是对"自由"的恶意理解和借助网络技术的不当追求。对网络失范的治理需要从制度、技术和人文等方面整体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徐才 《理论探讨》2004,4(2):21-25
本体论是人类的灵魂之思。在本体论的探求上,西方哲学走的是"知识论"道路,中国哲学走的是"心性"之路。西方哲学经过以理性探求"宇宙本体论"的灵魂之旅后,随着黑格尔哲学的终结和人文危机的加剧,开始向"心性"本体论回归。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层面所特有的慧观,可为人类心灵家园的重建提供有效的哲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王弼与郭象在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来比较研究二人的自然观。王弼哲学上的核心思想"以无为本"是立足于本体论而建立的。而郭象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消解,认为自然而然才是万物的本质。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王弼主张自然的即是合理的,名教本于自然。而郭象则主张合理的即是自然的,名教出于自然。着重论证了"合理即自然"到"自然即合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社会主要的哲学流派,两者在本体论上的主张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特征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对本质基础主义、对理性的价值、对整体性同一性、对主体性等方面的看法和主张不尽相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要彻底消解本体论,否定"在场"和"逻各斯",走向"出场"的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过程、强调理性功能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变革,并非是相对于"本体论"而实现的"实践论转向".它仍然是在"本体论"内部实现的变革.在本体论层面上的变革应被理解为"生存论路向"对"知识论路向"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生存论".它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演历",即个体直观的"此在生存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0,(6)
胡塞尔的本体论即是其纯粹意识理论或先验主体性理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即是实践本体论。胡塞尔的作为"本体"的纯粹意识是内在的"存在",而实践则是融贯内外的活生生的"存在",前者不是本源性的东西;纯粹意识表面上有"绝对性",但它其实是相对于实践的;在实践观的视野中,意识是所谓的"纯粹的"存在,但这不是本体性的奠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超越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本体论,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改变世界"的维度,我们须面对实践本身。实践的产物、现存的东西、具体历史条件等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得到评判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内有的研究者坚持形而上学的本本主义,以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对恩格斯进行诘难,借以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制造出"马克思是劳动哲学本体论"、"恩格斯是物质哲学本体论"的谬论,是十分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薛宝 《学理论》2012,(29):45-4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特殊一种经验事实,是奠定新的世界观本体论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本身就是具有本体范畴的。实践本体论就是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哲学发展成熟中形成的本体论范式。正确认识实践与实践本体论间的逻辑性,客观地认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观的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然概念的主体性逻辑,蕴涵了哲学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维度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历史维度。马克思扬弃了自然支配的客体性思维,按照"自然的支配—支配自然—自然的全面复活"的主体性逻辑,科学衡量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的主客体形上标准,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缺陷,提示了新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深层意蕴,在发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才 《理论探讨》2005,40(1):29-34
"哲学的大象魂形",即哲学的大象追问和哲学本体论的思维形态.这里的"象",就是哲学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感知;"形",就是哲学之"魂"隐身其中的表征形态和思维形态.哲学的大象魂形,是人类本体论的精神原型、心灵的故乡,是人们亲近哲学、理解哲学的根本前提.哲学的大象魂形被肢解或遗忘,人们就会丧失对哲学灵魂的体认能力,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也就由此被阻隔在形而上的迷失之中.为人们在终极信仰上提供本体论的寄托,是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现当代哲学与人的困境,实质是人们拒绝哲学又深感哲学逃离我们所造成的人生尴尬、生存无意义和生命质量蜕化的困境.它印证着哲学丧失本体论的无能与失误.因此,哲学应重塑本体论的现代诠释,追思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4)
罗素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关于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他写进了《哲学问题》这部著作中,这一著作涉及很多问题,包括表象与实在、物质的存在和性质、先验的知识如何可能、唯心主义、哲学的价值等等。罗素并没有详细探讨每一个哲学问题,而主要讨论的是他可以肯定的和他认为有建设性意见的问题。罗素在第一章"表象与实在"中,以"桌子"为例,提出两个问题,试图通过不同角度的论证,从而引出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含义和关系,以此来阐述表象与实在的关系,为整本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本书的语言之通俗恰好表述了罗素关于哲学问题的立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成为中国哲学界的讨论焦点,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这主要是因为各派对本体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西方传统哲学,要想更好地探讨其本体论问题,就必须对本体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随着历史的变迁,本体论的内涵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意味着本体论的思维范式转向为实践论。实践成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自由问题是元哲学问题,并不仅仅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存在自由"认为"人的诞生"本身就蕴含"自由"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存在。"理性自由"认为"自由"应该被理解为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依然是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理性意识。"自由哲学"的逻辑前提选择"理性自由",在一定意蕴上忽略了"存在自由"的自由逻辑。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自由"的缺失与"理性自由"的虚幻,使得"自由哲学"更具彼岸世界般的"抽象哲学"意蕴。西方国家的"生态哲学"研究发现了"自由哲学"的理论困难,试图用"生态自由"消解"理性自由"的理论困难,但"生态哲学"本质上依然从属于西方"自由哲学"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魏晋特殊的社会状况催生了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在本体论上,王弼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依据,声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接着,王弼进一步追究万物存在的原因,在价值观上"崇本息末"。王弼贵无论将《老子》被万物生成论遮蔽的本体论度越为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王弼由"言意之辩",通过卦、卦象来体察意义,由此"得本知末"来体认"崇本息末"。"崇本息末"和得意忘象的形而上学经过性情善恶之辩,最终落实到社会层面,那便是名教本于自然。  相似文献   

19.
刘华军 《学理论》2010,(19):73-75
“休谟问题”的实质是本体论问题,对于本体论的误读使“休谟问题”成了理解西方世界中人与自然关系建立所难以逾越的障碍。理解“休谟问题”是化解“休谟问题”的关键,而解决“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姚飞鸣 《学理论》2013,(14):96-97
":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的问题。以陕西为地域,以当代陕西农民对象,对陕西农民的经济意识进行了具体化、实在化、客观化的研究,通过对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