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土地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经济学试图把实证与规范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设计的法律规则实现法律规范所要实现的目标,追求法律规范的实际效果。三十年来农村土地改革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有意的制度模糊,其后果是强者攫取了模糊产权中的财富。下一步的改革应该是明晰产权和强有力的弱者保护,以及分别通过财产规则、责任规则和不可让渡规则来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中的法律目标。  相似文献   

2.
张龑 《河北法学》2007,25(9):169-173
理想作为规范意义上的行动理由,无论在当前理论中,如追问"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还是在当前实践上,如创建"和谐社会",都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但却一直缺乏从规范意义上的分析性观察.通过分析抽象理想和具体理想作为规范在命令、要求和建议层面上的不同意涵,试图揭示出隐藏在美好理想和近现代挫折之间重大断裂的原因:不同意义上的理想本应居于相应的规范位置.基于此,检讨了当前追问"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可能具有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进而通过分析全民所有这样一个理想,指出面对和谐社会以及其他现实已经存在的理想,问题不在于发现新的理想图景,而是如何找到实现该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新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法律与伦理有着不同的规范空间和规范层次,它们在规范价值层次、调整范围、规范方式和强制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种规范,一些重要伦理的变化,有的促进法律内容的调整,有的甚至促成新的法律的产生.高科技的发展,对传统伦理观念和现行法律制度带来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尤以基因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更为突出.这是当代研究法律与伦理关系中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成为了他们实现自我理想,自我价值的新型方式,同时也是他们进入社会,满足生活需求的途径.本文结合当代网络创业现状,通过对网络创业的法律保护的探究,从政府政策,个人权益等多方面分析网络创业环境,并提出完善法律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私法中的证据冲突规范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私法中的证据冲突规范初论屈广清一、证据冲突规范概说冲突规范从其本身结构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出该规范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在国际私法术语中称作“范围”;另一部分是指出该法律关系所要适用的法律,在国际私法术语中称为“系属”、“连结点”、“连...  相似文献   

6.
法哲学的智慧与旨趣在于对真实的人的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这种哲学观照体现为在对真实的人的法律生活的现实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的法律生活进行的价值改造,从而在思想上对人的法律生活进行理想型塑。  相似文献   

7.
<正>张仁善著,34.8万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社会群体生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引发生活规则,生活规则升华为法律准则;法律准则规范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心态。法律与社会群体、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8.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09,(4):55-57
法官的法治信念与法律适用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下,法律方法论的研究空前发达,法官也越来越重视法律方法在案件裁判中的运用。所要强调指出的是,法律方法论并不能直接带来公正合理的判决,也不能直接带来法治。如果有的法官在心中缺乏法治的理想与信念的情况下利用法律方法论裁判案件,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对法律方法论的利用,而不是应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法律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紧扣着法律规范进行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规范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梁慧星老师在著名的《怎样进行法律思维》一文中作此说.从法律的社会性、逻辑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六个方面对法律思维的现实指导意义感悟如下:以规范规范思维,以思维运用规范;法律“解适”源于社会生活,但高于社会生活;法律逻辑遵循从规范到案例事实到最终推出法律效果的过程;概念是众目的之基石;法经天下,经国济世.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研究法律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却逐渐远离了对于人之生活的意义关照。虽然现象学语境下所构建的法律心智表现为一种理想模型,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实质在于通过重塑立法者和裁判者的个人理解而将遮蔽的生活世界揭示出来,并推向"公共性",这将是现象学独有的洞察。现象学视角下的法律心智研究将引领我们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这不仅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理性的担当和责任,而且将释放法律的"本真性",更重要的则是重塑公民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仁善著,34.8万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社会群体生成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引发生活规则,生活规则升华为法律准则;法律准则规范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心态。法律与社会群体、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应该有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果彼此的行为失去了准则,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那么,法律规范是越多越细腻就越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法律规范的意义.其实,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是法律规范的作用,它最核心的意义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共处.基于这一核心意义,如果那些密密麻麻的法律规范太过于巨细无遗,只会让人无所适从,并且把对秩序的遵守变成了对被处罚的避免,把对法律的信仰变成了对法律漏洞的寻觅.  相似文献   

13.
离线权是数字时代中因数字技术在工作领域的广泛运用而在比较法上发展出来的一项新型数字权利,具有人权、人格权的属性。在我国现行法上并未承认离线权的背景下,可以因离线权的性质及所欲实现之目的,通过生活安宁权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涵摄离线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侵权责任认定上,考虑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特殊法律关系,因此既要处理劳动者同意对用人单位相应行为之侵权责任认定的影响,也要在构成要件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引入利益衡量方法来解决用人单位侵害行为的法律效果评价问题,同时还要通过过错证明责任的适当分配协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事实上的力量不对等问题,以此在数字时代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提供规范支持。  相似文献   

14.
韩君玲 《法学杂志》2007,28(1):126-129
生活保护基准的制定是日本生活保护行政展开的出发点,对于其如何有效地进行法律规制,是日本生活保护法所规定的生活保护请求权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和保障.从法学角度对日本生活保护基准制定行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今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基准制定的统一化、制度化及法律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编纂民法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尊重生活、承续传统出发需要处理好民法典与民事习惯的关系.我国现有宪法、法律(狭义)、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都对民事习惯有具体规范或概括规范,涉及物权习惯、商事习惯、婚姻家庭习惯、继承习惯、丧葬习惯等民事习惯.但现有法律规定没有明确将习惯规定为一般法源,规定的内容较具体而不能涵盖全部民事行为,需要在民法典编纂时予以认真对待、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16.
法律规范的结构可以二分为事实构成与价值。一个正确的漏洞补充的规范建构不仅取向于生活事实,而且取向于价值。规范建构如果不取向于生活事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不取向于价值因素,就会成为一次没有灯塔的航行。生活事实构成事实构成的社会基础和元素材,而社会事实中自然流淌出来的价值倾向则构成了建构中的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内核。民间规范构成漏洞补充的两大取向中基础的、真切的和不可或缺的社会事实或者社会规范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尹大奎  韩大元 《法学家》2003,(6):154-160
通过法律调整追求和实现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目标.由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传统,法的理想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法律制度之间也存在冲突与矛盾.本文研究了这种冲突产生原因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熙 《法制与社会》2011,(15):267-268
交通事业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法律规范在实务中解决实际问题便是本论文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使网上银行的服务内容日益增加且便利消费者。虽然网上银行的虚拟世界与传统银行有不同的特性,但是法律所要规范者是全人类的行为,因此规范传统银行的法律也规范网上银行。但因两者特性不同,因此,在网上银行上即产生了一些新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生活的调整规范有很多种,包括法律、宗教、道德、习俗、习惯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其中,民事法律事实是受到民法规范调整,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非法律事实则是民法规范不予调整、不能产生民事法律规范的社会生活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