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人早有“爱靓(美)唔爱命”的说法,但历来却取贬意而用之。“食在广州”,自古是广州的美誉,而“穿在广州”,原是闻所未闻。早些年,听说上海姑娘上下班都是一个个花枝招展,但如窥视他们饭盒里的,却是说不得的,不是还令不讲究衣着的广州人听了颇有点安慰,甚至有点得意吗? 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举个例吧,这两年,女装高筒皮靴成了广州姑娘的宠物,实在是由于大冷天广州姑娘也时兴穿裙子,于是成了一种地地道道的“裙带”关系,便“一荣俱荣”了。实际上在寒风里穿着裙子等候公共汽车的姑娘们,都喜欢往候车亭的角落里挤,要不然就是对汽车迟迟不来尤其愤慨。  相似文献   

2.
时下,在商品丰富、被内地人称为“购物天堂”的广州市场上,有一种商品十分紧俏,不说不知道,那竟然是房屋!你相信吗? 并无刻意去领导新潮流却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总是在浑然不觉中领导了新潮流的广州人,这回又来了个鳌头独占——记者从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获悉,去年,广州市建成商品住宅近180万平方米,超过了全市建成住宅面积的一半,其中个人购买商品房几乎占一半,这个住宅商品化的势头在全国可说是领了风骚。毋庸置疑,相对于内地来说,广州人有钱,广州人也讲求实际,他们对“安居乐业”有深切的理解,不“安居”又如何“乐业”?所以,有了钱的广州人  相似文献   

3.
用外省人的眼光看广州人,似乎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感。最令他们吃惊的是“口杂”。说广州人除了家中四条腿的台椅,举凡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诸如蛇虫鼠蚁等类,统统都成其美食,言下之意是有点儿“蛮”了。确实,有的广州人对吃的探索,真是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你听说过吃炸蜈蚣、煎白蚁吗?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就曾美美地吃过一顿白蚁。他是白蚁防治所的技术员,平时灭蚁中,发现那些  相似文献   

4.
又逢新年。如果将广州人不再崇尚拜天地、走亲戚、包油角的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广州人对节日的意识已日益淡化,那未免有失偏颇。不是吗?每逢大节日来临,一个又一个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使许许多多的广州市民卷入其中。盛事逢盛世,广州人喜欢这样过年。如今,春暖花开,人们对于上月初才鸣金收兵的羊城贺岁灯会、华夏之光灯会、羊城冰灯博览大概还记忆犹新,它们曾为冬日的羊城带来融融暖意,这有目共睹,不过,在活动的背后竞争激烈,你又知道多少?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广州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广州人中既有勇于进取的气概,亦有狭隘浮浅的陋习。人们往往对前者看得多,而对后者认识不足。赶浪头——广州人喜欢一窝蜂,一哄而起,没有主见。当狂潮一股大量进口的冷暖风机和“838”计算器成了“跳楼货”后,这应该是个沉痛的教训。漠视他人——在公众场所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是不少广州人的嗜好。无论是他(她)个人的私事,还是别人的隐私,一律来个公开抖落,并逼着你非去听不可。你若够胆量去请他们把音量收小一点,他们旋即瞪起眼:干你屁事呀!我讲话用得你××管么?“人必先自爱然后人方爱之”。广州人,教人如何去尊重你? 缺乏同情心——骑单车的女士不小心跌倒了,很  相似文献   

6.
广州的变化,世人共见:睽别数月,矮楼又高了两层,狭路又宽了几米。广州人也在变化,从缩头缩脑地议论,到伸长脖子翘望,一直到今天,谈笑风生,昂首阔步,花枝招展……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客,我常常感慨广州人最重要的变化——朋友们都幽默起来了。早上饮茶,茶友们都是幽默大师。小姐服务周到,烧卖点心捧到跟前,便有朋友郑重提议:“俾D掌声佢(粤语,意即为她鼓掌。)。”小姐红晕上脸,心中乐不可支,哈哈一笑,茶友们以为这就是高妙的感谢了。承《南风窗》约写《托夫勒先生应该落泪》一稿,拖欠太久,老编着急,飞鸿来催,上书:“托夫勒的泪为何还不落下来?我的泪下来了!”我先窘复又大乐,立即熬夜,翌日交卷。幽默,已经成了广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到外地出差,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广州人讲实惠,只知“埋头挣钱”,两耳不闻天下事,对离的远的事关心很少,只有做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才充满热情,可说是“近”字当头。说到广州人目光的“远”与“近”,的确是个颇费心思的问题。说他们目光“近”,不是毫无根据。据说岭南人祖先的一部分是在古代因不堪异族压迫从中原“向南迁徙”而来的,当时还带来了农作物和耕作技术,使南方进入了文明开化的新阶段。这些先人与北方远隔重山,偏居一隅,心理上的隔阂、地理上的疏离,使他们变得现实,注重切身利益,形成了务求实效、思想活  相似文献   

8.
借脑袋发财     
佛山人有“野心”,他们的目标是赶上广州,称雄南国。佛山人有魄力,“六五”期间他们的工农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21.81%的速度递增。1986年,佛山工业总产值112.4亿元,首次跨入全国年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30个城市之列。佛山人的成功,赢得了一片喝采声,也引起了近邻广州人的侧目。广州人在总结和借鉴佛山的成功经验时,竟然发现,佛山人——  相似文献   

9.
广州人有个怪毛病:得到的并不珍惜,失去的又很留恋,当秋风扬起落叶的时候,他们又齐声说:还是夏天好!夏天当然好:穿衣少,被褥用品少,易于整理、收藏,有冷饮、冻食;可以痛痛快快地游泳;方便旅行、露宿;水果品种又多又便宜……而身处夏天时,这些优点都不见了。总是觉得夏日好烦闷、难入睡、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州人一窝蜂地把钢琴、提琴搬回原本就拥挤的家里,夫妇二人盘算好一定要让孩子的一双小手在那乐器上翻飞自如。人们觉得有必要让自己的生活高雅一点,人们开始对未来怀有热望,于是,孩子们被寄予重托,在他们从课堂到家庭的生活空间里又建起了一道墙。实在不清楚他们对于每天必须要面对上一、二个小时的那件正在涨价、正在紧俏的乐器怀有何种感想,不过很明显的是:琴童的家长们确实显得比以往更忙——忙得不亦乐  相似文献   

11.
杨鸣 《法制博览》2009,(12):34-35
故乡的乡下人,一生一世简单、平淡而又忠厚老实地生活着,一直到死,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只有四个字:“憨厚”和“淳朴”。故乡的乡下人,对生看得简单。女人生孩子,如同黄豆豆荚儿爆了壳,到时落地。刚刚还挺着个肚子在沟边地头割草,上气不接下气地背回家;觉得肚子有些疼痛。羊水就湿透了裤子。于是自个儿找来几件不再穿的干净衣裤,  相似文献   

12.
日前第四届全国书市在穗举行,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对于举行过林林总总展销会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大厅来说,这次的热闹程度可说得上是空前了。起初看到对书市的报道,还以为是传媒在推波助澜,有天亲眼目睹书市的盛况,才心服口服。心里暗暗叫道:广州人这回为什么如此不冷静? 确实,改革开放十年有余,广州人得天独厚,如沐春风。消费有了多种选择,一窝蜂而上的现象日渐见少,多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塑造自己的个性。这跟社会的发展进步大有关系,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又谈什么选择、  相似文献   

13.
转眼又到二月,转眼又到春节。家庭主妇们的菜篮里,又开始溢满了节日的欢乐,猪肉、牛肉、鸡蛋,一堆又一堆的年货,显得格外丰盛和富足。然而,千里之外,有一群没能享受节日的人,正在为这丰盛和富足而奔波辛劳。他们就是广州市的——猪肉采购员。篮中猪肉何处来谁知道广州人菜篮中的肉从何而来。家庭主妇们或许想不到,这些  相似文献   

14.
一夜之间,南大门平添了不少反光眼镜,眼镜后面,是一双双又红又肿的眼睛,据统计,从7月底至10月,广州市的红眼病患者突破了20万。 4位中学生到市郊的矿泉游泳场游泳,第二天,有3位眼睛红肿; 一个三口之家,继儿子在幼儿园染上红眼病之后,两夫妻也一起眼红起来,成了“红眼病之家”; 一位个体户一连三次染上此病,医生告诉他那是马路上的灰尘带来的病毒,于是他吓得不敢开摩托,不敢上街,连生意也不做了。某医院内科,数天之内5位护士因红眼不能上班,焦急的护士长一筹莫展。红眼袭击着南大门上的眼睛,痛痒和异物感困扰着广州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开玩笑说:“广东是最不善于眼红别人的区域,为什么偏偏流行起红眼病?”  相似文献   

15.
留学?是的!过几天我就要去美国留学了。幸运?也许是吧!我的留学机会可是偶然捡来的。按北方人的话是:“天上掉下馅饼来”,按广州人的话说是:“行运行到脚趾公”。你问这机会是怎么捡来的?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我有个大学的同学在我要去读的这家美国大学读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系主任是个发展经济学教授。上课时他把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归结为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总供给的恶性循环,一个是总需求的恶性循环,而这两个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是居民收入低,(见下图)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沧桑     
那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我随着成千上万的出国留学人潮到澳洲留学。那天下了飞机,我忽觉肚子疼,急急四处找厕所,出得门来,偌大的一个候机厅里只剩下几个茫茫然不知所措的中国人。我推上自己的行李车,往出闸口走去。一回头,他们全跟上来了。“你们刚才怎么不出闸口呢?”我问一位紧跟在我后面一步不离的漂亮女孩子。“我们不知该往哪里走啊!”一双大眼睛里满是仓皇。她带着哭腔告诉我,他们几个都是广州人,一起出来留学闯世界的。出国前已通知澳洲留学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广州市有关部门就自行车失窃问题对1000户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表明,1993~1994年间,1000个家庭中有743户自行车被盗,最多的一家达15辆,共计失车2640部,平均每户损失700元左右。 “不丢自行车,不算广州人”,这一令广州人又气又恨又无奈的现象,似乎已成了无法改变的顽症。  相似文献   

18.
今年初夏的时候,我到北方某地去,发现那里的女孩子跟去年十月我见着的样子又有好些的不同,今年,她们都挺爱俏地戴起项链来了。有机玻璃做的珠串子,在脖子上绕了三圈,垂在花衣裳的胸前晃来荡去。一天,我到街上的百货商店去逛,发现好多店铺都挂着“新到广货”的纸牌子招揽生意,多是服装一类的东西。我的广州人的自豪感被撩动了起来,忍不住伸出手去摸摸翻翻,虽然我不是时装界的行家,却也看出有些怪模怪样的衣服显然  相似文献   

19.
7月21日,早晨8点钟左右。广州人的上班高峰期。 黄华路中段,一座公厕前站着一名中年妇女以及她的两个小孩。大概是其中的小女孩想要方便,那个中年妇女对她说:“就拉在这儿。”她指指公厕前马路边的一块空地。小女孩蹲了下去,几秒钟后又站了起来,说:“我拉不出。”或许是本能上的羞耻感让她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地方便。那个母亲不耐烦地瞪着眼睛:“快点拉!”  相似文献   

20.
绝少有广州人不知道有大排档,也绝少有广州人不光顾大排档。冬夜里,围一炉炭火,煮一锅狗肉,香气弥漫,笑语喧哗,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然而,频频光顾大排档的广州人,可知道,大排档背后,有多少纷扰? 是是非非大排档夜,江南大道。人行道上,大排档一字排开,个体饮食店门口,玻璃橱窗内高悬着烧烤得金黄发亮的狗,门外座无虚席,阵阵飘香,声声(?)喝。突然,一辆载重8吨的大货车停在大排档前,车上跳下几个戴大盖帽的人,有公安,有工商,还有城管方面的人员,一下车,便迅速扑向大排档。一家大排档档主掏出一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