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韩俊 《理论视野》2001,(2):20-23
一、农民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时间,已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2.
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的制约因素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一遇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但消费规模偏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消费层次仍然较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相对趋降等特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农村消费信贷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为此,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消费外部环境建设等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村经济发展要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要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三是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离土不离乡”、“离土也离乡”等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实现从“重产量”到“重效益”的转变,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四个转变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首先要得到市场的承认,才能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搞生产先找市场,这对农民和各级农业、农村干部部…  相似文献   

5.
消费难以启动,是目前扩大内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中国12亿人口中,有9亿生活在农村,广大农村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有明显落差,这也意味着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更大。因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离不开农村市场的开拓。就拿河北省来说,尽...  相似文献   

6.
荣昭 《瞭望》2000,(38)
开拓农村市场已喊了多年,但 至今成效不佳。有人认为主 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太低,虽然这确实是一大制约因素,但在近期无力改变这一状况的情况下,就必须另辟蹊径,破解其他可以在短期内消除的制约因素。 实际上,除收入因素外,制约农村消费转旺的还有其他重要因素,这在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上可略见一斑。 从现有情况看,城市的彩电和洗衣机拥有率已接近饱和,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105.43%和 90. 57%,而在农村仅为 32. 5%和22.8%,冰箱的占有率则更低至93%。如果农村三种耐用品的拥有率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就…  相似文献   

7.
测算农业人口转移规模与二、三产业接纳容量,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接纳农业人口转移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加快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推进试验区建设和构建"和谐成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长沙市河西区域规划调整,岳麓区已成为长沙市面积最大的城区,农村人口大幅增加。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先导区城市建设中,岳麓区应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力 《理论视野》2009,(1):28-30
在工业化之前及其进程中,农民的兼业是普遍的,这有利于农民学习二、三产业的知识,提高其转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有助于减轻工业化本身的经济波动和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同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开并分别流转的,但是过于频繁的流转和过度集中,在工业化未能充分吸纳农业富余人口时,不利于农村甚至城市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农村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消费市场有多大潜力,如 何开拓农村市场,这是当前 扩大内需的焦点问题。对农村市场的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农村市场,才能拿出有效对策刺激消费,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一万三千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拉动力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民生活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个大背景,决定了农村市场的潜力大有挖掘的余地。自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夏天作出开拓农村市场重要指示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重要工作,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城市化的规律,参考城市化的国际经验,特别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城市化最高水平最好控制在75%左右,这是中国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按照现有城镇人口4.2亿计算,到城镇人口最高峰12亿,还差7.8亿。也就是说,我国还有7.8亿人的城市化任务,能在多少年内完成这个任务呢?从经济发展速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综合考虑,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约在2%—3%左右。城市化水平在2036年前后达到70%。在今后城市化进程中,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都要转向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也迅速向二、三产业部门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很复杂,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劳动力不平等就业依然存在,如何逐步破解和消除,政府部门的决策和引导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如何在复合背景下实现农村养老业转型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调研发现,辽宁省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险覆盖率很高,但农村养老保障转型发展受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缺乏、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老年人观念陈旧和收入低、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新型养老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以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导向,加强村级社区养老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平等对待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养老机构、加快提升村级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就业政策是推动辽宁省农村养老保障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省的大部分乡镇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收入增长乏力 ,分配后劲不足 ,使得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财政仍然是吃饭型财政。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即经济结构单一。因此 ,要想实现省委富民强省目标 ,必然首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坚持以市场取向为指针 ,以资源优化为基础 ,因地制宜 ,发展适销对路的产业和产品。通过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档次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通过产业化 ,开辟销售和加工农产品的新税源 ,拓宽创税渠道。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重点应抓好四个方面的调整 :第一 ,在种植业结构上 ,向粮、经、饲、特四元结构上调整。…  相似文献   

15.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性指标 ,西部地区要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只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增加农业收入或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发展西部地区特色农业 ,拓展农副产品市场空间 ,尽可能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创造条件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 ,创新发展乡镇企业 ,发展城镇支柱产业 ,普及 9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民培训工程 ,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洪锋 《各界》2008,(10)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还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文化生活、农村体育建设、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将是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将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亮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将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将是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增长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5,(Z1)
尽管目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迅速发展,农村问题专家们仍认为它们还处于初始阶段,一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参与的农户面不广;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薄弱,拥有的固定资产和年销售额仍不大;三是产业领域不广,多以第一产业为主、乡村内联合为主,涉及二、三产业的少、跨区域联合的更少。 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认为,目前农村经济合作的发展存在的障碍在于:第一,思想认识不清晰。50年代以来的合作化运动,留下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对粮食结构进行调整 ,粮食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是做到供求、总量和产业的三平衡。为此 ,要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生产 ,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 ;要发挥区域优势 ,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平衡 ;要提高粮食精加工水平 ,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本文仅就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增长很快,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农业劳动力由23,700万人增加到45,713人,平均每年增长2%。在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设占地,耕地相对减少。若按一九五二年的每个劳动力负担11.6亩播种面积计算,现在要剩余1.56亿农业劳动力。毫无疑问,随着农村  相似文献   

20.
农业大县以农业为基础,但单纯的农业不能振兴农村经济,不能实现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此提出的方针是“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如何实施这个方针?特别是如何在丘陵农业大县实施这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