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燕 《湘潮》2011,(7):50-56
1939年初夏,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前往苏联学习、治病。这一年,他43岁,时任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又是新疆“八办”的主要负责人。他持有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批准入境的批件。毛泽民在苏联境内仅停留了8个月,他的莫斯科之行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浅谈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周启江毛泽东对照抄苏联的方法很不满意。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从中国实际出发,便开始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他最主要的经济理论成果,集中表现在1956年著述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3.
书讯     
黄杏林 《党史纵横》2001,(10):21-21
1932年,一个叫李平(笔名林克多)的工人把一部题为、《苏联见闻录》的书稿送请鲁迅校阅、作序。 _李平于1923年流亡到法国谋生,在巴黎一家工厂当了几年五金工人。1929年法国闹经济危机,他被资本家解雇。这以后,他转到苏联,进了莫斯科电机制造厂。1931年回国,他把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写成书。 鲁迅收到这位工人作者的《苏 联见闻录》,立刻放下《三闲集》的编辑工作,替他仔细校阅。这部 书稿字迹潦草,又有一些使人看去 “未免觉得枯燥”的地方,鲁迅不, 辞劳苦,花了几个长夜,一字一句 地校读完,并写了一篇热…  相似文献   

4.
陈晋 《新湘评论》2014,(23):42-45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不太喜欢看”斯大林的著作,因为他总是“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但有三本书例外,是他喜欢的,即《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下简称《联共党史》)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由于斯大林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实在紧密,恩怨复杂,毛泽东实际上读了不少他的著作,但下功夫琢磨的,也确实是这三本。  相似文献   

5.
李景贤 《党史博览》2010,(6):15-17,22
2009年10月2日,中国与俄罗斯(苏联)迎来了建交60周年。悠悠岁月,两国关系在一个甲子轮回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本文中,笔者只截取一个侧面,写一写王稼祥这位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也是第一位驻外大使,着重讲一讲他到任前后所发生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6.
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背景资料杨奎松根据目前已见的有关朱德的传记资料,人们几乎无法了解朱德早年在莫斯科学习的情况。史沫特莱根据朱德回忆撰写的《伟大的道路》一书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及他在苏联学习的情况;《朱德年谱》中,关于朱德去苏联学习的问题也只有寥寥几句...  相似文献   

7.
“五四”前后,瞿秋白称陈独秀为“尊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有一个名字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他就是陈独秀。陈独秀的祖籍是安徽怀宁,1879年生,他的家族可算是“安庆望族”。明岁时,他考中晚清秀才,22岁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国后,lgu年在安饭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0年后的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他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淡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利用(新青年)这块阵地,发表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摘译自苏联和俄罗斯外交官B·H·魏列夏金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而写的一本回忆录《在旧中国与新中国──一位外交官的回忆》(1999年于莫斯科出版)。 魏列夏金自1946年9月进入苏联外交部以来,或长期在苏联驻华使领馆工作(三秘、参赞、总领事);或长期在苏联外交部第一远东司任副司长,专门负责中国事务。因此,他亲历了从1948年三月赴南京苏联驻华使馆就职到80年代后期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的全过程,是中苏两国两党关系从友好──破裂──正常化的历史见证人。魏列夏金在回忆录中回顾了他亲历的中苏两国两党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讲述了苏中双方的观点与分歧,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李琦  陈晋 《新湘评论》2020,(4):54-56
1949年6月26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率一个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他在苏联呆了足足50天,此行的目的,是争取苏联在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支持。刘少奇还向斯大林提出,想利用“在莫斯科的短短时间学习苏联”,并列出了一份庞大的学习清单,包括苏联各种国家机构的设置、苏联经济的计划与管理、苏联的文化教育政策、苏联共产党的组织与群众团体之间的关系等,几乎囊括了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也急需得到外部的支持。为了使新生的革命政权能尽快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毛泽不决定出访苏联,以求得“老大哥”的支持。 共和国最高领袖首次“出洋”,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而国民党“保密局”也闻风而动,双方在中苏铁道线上展开了一番生死较量。 (一) 1949年 11月的一天,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商谈出访苏联的有关事宜。 “恩来呀,我看现在我到苏联去一趟比较合适了。” “12月21日是斯大林同志的70寿辰 。他60岁寿辰时主席在延安不是还写了祝贺他生日的文章吗?” “是啊,一晃…  相似文献   

11.
曹春荣 《党史博览》2011,(11):14-18
普遍认为.1931年至1934年(其时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扎瑞金,史称“瑞金时期”),是毛泽东身处逆境的时期。此时他虽然担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却是个有名无实的“加里宁式”(加里宁:俄国革命家,从十月革命到去世,一直是名义上的苏联国家元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聂皖辉 《党史纵览》2013,(10):27-30
叶挺(1896--1946年),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独立团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荣膺“北伐名将”的殊荣,他的独立团被称为“铁军”。  相似文献   

13.
武胡景同志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北满特委书记,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有时称军事部长)。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人只知吴福敬而不知武胡景,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2008年秋,笔者来到河南省孟洲市(原孟县)武胡景的家乡,走访了他94岁的胞弟武怀鄂,并拜访了当地党史部门的负责人,参观了武胡景同志纪念馆,了解了武胡景同志许多生动的事迹,其中鲜为人知的是他在苏联期间曾两次搭救过蒋经国。  相似文献   

14.
兆龙饭店的投资者是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1949年初辞去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携家南下香港创业以来,包玉刚经20余年奋斗,建立起庞大的“海上王国”——环球航运集团。1978年,他拥有200余艘巨型船只,载重吨位2000万吨以上,超过美国或苏联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翌年,他被国际独立油轮协会(总部设在挪威奥斯陆)推选为主席。国际航运界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15.
肖劲光(1903—1989),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穷苦手艺人家庭,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年代,肖劲光担任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他有勇有谋、机警大胆,为革命出生入死。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和晋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深化党史研究、加强党史教育指示的新形势下,为了推动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全国中共党史学会于1997年6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第八次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正式代表共有62人,其中有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专家:AM.格里戈里耶夫教授、A尼卡尔图诺娃博士(女)、H。rl.马马耶娃博士(女)和B·H.乌索夫副博士。他们是在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这一学术领域有大量研究成果并在国…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一生与外国交往中,与苏联交往的历史最长,关系最深,恩怨也最多。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的苏联观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毛泽东对苏联怎么看?为什么会这么看?他的苏联观发生变化的原因何在?这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一.历史的恩怨对建国以前的中苏关系,毛泽东有个总结性的看法,即苏联“有四个好”,也有“四条错误”,“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①1956年9月,毛泽东在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话时指出:“苏联一般来说,总的是好的。他们有四个好:马列主义,十月革命,主力军,工业化”。②在毛泽东眼中…  相似文献   

18.
汉夫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我在外交部有十多年是间接在他领导下工作的,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章汉夫,原名谢启泰,1905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出身书香门第。他天资聪颖,早年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6年官费去美留学,通过阅读马列经典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参加了美共,任中国局小组书记(后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7月,受美共派遣去苏联学习。1931年1月,自莫斯科回国后,先后在香港、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中共宣传部干事、中共江苏省委…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选载(六)(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编者按:本刊从1992年第1期开始陆续选载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至本期结束。国际问题国际资产阶级现在处于危机之中,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  相似文献   

20.
沙河村的李在铭(化名)是个远近闻名的赌徒。早些年,李在铭输的多赢的少,家庭财产几乎全部被赌光。2007年之后,李在铭靠运气小赚了一笔。但他发现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有赢有输,赚不了大钱。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一条更便捷的“生财之道”——聚集一部分赌友聚赌“放水”。2009年10月20日,李在铭在赌友的帮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