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人培牛黄的基础理论及其外科技术的研究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为了缩短牛黄生产周期,提高牛黄产量,我们对牛胆囊胆汁的流体力学因素进行了测定分析,根据牛胆汁成黄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条件的改变和胆汁流体力学特征,设计了模拟胆囊,用以模拟牛胆内形成牛黄过程中一系列病理与物理变化,在牛体外生产牛黄。本法生产的牛黄经主要有效成分、基质结构以及红外光谱检测,均证明与天然牛黄完全相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 ①新鲜牛胆汁,沈阳市回族牛羊加工厂提供;②牛羊胆酸,沈阳生化制药厂提  相似文献   

2.
牛双胆囊培植牛黄手术的实验闫青,王春,李建基,朱连德,王振龙(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牛体胆囊内培植牛黄技术已于70年代获得成功,但该法培植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进行了牛双胆囊培植牛黄的研究,即在牛胆囊内的牛黄床和腹...  相似文献   

3.
牛黄是一种名贵药材,有清心、化痰、利胆、镇惊之功效,是牛黄安宫丸、牛黄散、犀黄丸等中成药的主要成分。牛黄为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所形成的结石。历来靠屠宰时偶然发现而获得,但机遇率很低。为了开辟天然牛黄药源,近年来各地相继开展了牛胆囊内培植牛黄的研究。主要方法是在牛胆囊内填置核心或注入药物,待胆固醇在核心上沉淀附着。此法不但生成速度慢(需一年左右)、数量少(平均10~20克),而且牛黄质量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天然牛黄(牛胆结石)的成因,笔者在采用牛回肠末段切除+胆囊造口置核术培植天然牛黄的实验研究中,对回肠末段切除后的牛胆汁进行成分分析。证实了牛回肠末段切除能够有效地阻断胆盐的肠-肝循环,显著改变胆盐与胆固醇含量比值,使胆汁成石指数增大。 材料来源 笔者在辽宁、内蒙古等地施行本地黄牛回肠末段切除+胆囊造口置核术22例,单纯胆囊造口置核术6例。从上述接受复合手术的22头受试牛中随机选取16头,从接受单纯手术的6例中随机选取4头,均于手术后分期进行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标本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牛黄即牛的胆结石,是名贵的中药材,国内货源奇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探索生产牛黄的途径,1974年以来,我国一些单位进行了试验研究。终于试验成功了在活牛体内培育牛黄的新技术。我校1978年开始此课题的研究,于1980年取得初步成果。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动物 利用当地黄牛,不分性别、役用还是肉用,但以壮龄、老龄牛为多。 (二)试验方法 根据自然条件下,牛体内生产牛黄的规律。采用人工手术的方法,在牛胆囊内放置一个核心,并注入牛黄菌,刺激牛胆生成结石——牛黄。具体方法如下: 1.手术部位:确定牛胆囊埋核手术的部位,要依保定方法而定。站立保定时,其手术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牛胆囊结石(牛黄)形态结构的观察时发现,牛黄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断面呈年轮状层叠结构。这一特殊形态结构提示我们:在其形成中必定有一个自身旋转不断层迭的过程。从而,我们提出了胆囊胆汁流体力学的假说:结石核心在胆囊胆汁内不断旋转,将胆红素颗粒、胆固醇结晶及其他成分一层层附着其上,形成胆囊结石。而推动结石核心作旋转运动的作用力,来自胆囊胆汁的涡旋运动。为证实上述假说,我们对牛胆道原位压和胆囊胆汁涡旋运动进行了动态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缩短牛黄培植的生产周期,提高牛黄的产质量,本文探讨了在牛黄形成过程中硫酸化糖蛋白与β—葡萄糖醛酸酶的成石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1.正常胆汁:取自40例屠宰的健康牛,经解剖证明无肝胆系统疾病。穿刺胆囊吸取胆汁。 2.天然生成胆红素牛黄的胆囊胆汁:取自5例屠宰时发现的天然生成牛黄的胆囊,经  相似文献   

8.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主要色素,是死亡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经过复杂代谢的有机产物。目前天然牛黄甚缺,主要以胆红素代替。为查明猪、牛胆汁胆红素的提取量及其纯度,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猪、牛胆汁:从1989年1~3月在太谷地区采集的80份屠宰猪新鲜胆汁中,随机抽取41份。同年3~5月从3头装有胆囊瘘管的黄牛收取胆汁  相似文献   

9.
培植牛黄(Cultus calculus bovis)系采用手术的方法,在牛胆囊内植入一牛黄载体(塑料网架),同时接种非致病性耐胆汁大肠杆菌,经一定时间后,在牛黄载体上便沉淀附着结石样物质,即培植牛黄。生产培植牛黄的技术研究,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不少省市正在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培植牛黄能否代替天然牛黄用于中成药生产,其毒理学、药理学及药效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鉴此,我们于1989年12月至1990年3月,对培植牛黄的急性毒性及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牛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胆囊内植黄牛胆汁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李建基,王春,阎青,刘思当,马玉忠(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目前,胆囊内培植牛黄技术成果的推广工作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培植牛黄的形成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胆汁中许多物质可能在牛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胆红素、胆...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羊体培黄模拟试验及牛体人工培黄试验,探讨影响牛体内牛黄形成、增产的有关因素及牛体培黄的成黄机制。培黄羊胆汁部分理化性状及活性成分的动态检测发现,在整个实验期内变化趋势:胆汁pH、粘度升高,胆汁胆固醇含量升高,而胆酸含量降低。培黄牛肝胆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除部分动物肝组织表现为变性、轻度硬化而外,动物胆囊均存在程度不等的粘膜上皮变性、脱落,粘膜下腺体增生或程度不等的腺上皮变性、腺体毁坏,且其病变的性质、程度与牛黄液中菌株的毒力及成黄效果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适宜载体的植入是牛体人培牛黄技术中牛黄形成的基础;选用弱毒大肠杆菌,人工感染造成胆囊卡他性炎症是牛黄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动物培黄期间,肝、胆系统的特征病理学改变是胆汁理化性状,成分含量改变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开辟牛黄的药用资源,从50年代起,国内有关部门就根据天然牛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用猪、牛、羊等动物的胆汁人工合成牛黄。80年代初,人工培植牛黄的技术已在国内推广。近年来,一些部门又开始了人工培植羊黄的研究。我们对人工培植羊黄羊的胆囊壁进行了跟观和组织学观察,并测定了胆汁主要成分的变化,旨在探讨羊黄的形成过程和提高羊黄产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牦牛是我国高寒牧区的主要经济动物。夏河县全县有牦牛219300头,占总牛数的33.95%。每年出栏商品牛14350头,平均每头产值227.89元。为了提高牦牛商品价值,夏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参照内地黄牛胆囊造口置核手术方法,于1987年夏季组织手术组,在佐盖多玛、科才、桑科、甘加等主要牧区乡开展了牦牛人工培植牛黄手术。共完成手术587例,成功581例,成功率为98.98%;死亡6例,死亡率为1.02%。  相似文献   

14.
牛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是马、山羊、绵羊脑脊髓丝虫病的致病原,中华按蚊是牛腹腔丝虫的中间宿主。对中华按蚊的自然感染率、为害程度、以及作为野蚊控制饲养的成活率和成活因素等,我们捕取自然感染牛腹腔丝虫微丝蚴的中华按蚊230笼,计24334只,作了多年的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单指腹腔探诊鉴别牛三四胃阻塞@程采芹¥山西省新绛县畜牧局单指腹腔探诊鉴别牛三四胃阻塞程采芹(山西省新绛县畜牧局043100)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单指腹腔探诊法鉴别牛三四胃阻塞的方法,早期可以确诊,因而可以提高治疗率。中图分类号S858.23收稿日...  相似文献   

16.
牛腹腔丝虫微丝蚴分布于牛外周血液中,经蚊虫传播能引起马、绵羊和山羊的脑脊髓丝虫病。为了查明牛腹腔丝虫微丝蚴体外存活的条件,我们做了微丝蚴体外保存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带微丝蚴牛(简称带虫牛):为从福建省漳州地区购买的小黄牛,耳静脉血微丝蚴密度为131条/60mm~3。 2.微丝蚴的浓集:以3.8%枸橼酸钠抗凝,无菌采取带虫牛颈静脉血,2000rpm离心20分钟,分离血浆备用。沉淀部分加灭菌蒸馏水至原血量,混合均匀,使其溶血,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如此反复2~3次,最后加生理盐水离心一次,沉淀物和下部液体即为微丝蚴浓集液。浓集液内加青、链霉素,使每  相似文献   

17.
我校的1头供教学实习用黄牛,在作临床检查时发现该牛肝区疼痛。为查明病因,做了超声探查,肝脏未发现异常;在探查胆囊时,发现在胆囊液平段波中有1个异常的中高反射波,即怀疑有胆囊结石的可能。于禁食12小时后再行探查,结果仍可见到这个中高反射波,诊断为胆囊结石。在实习结束后将牛剖杀,经查胆囊内有1卵圆形结石块  相似文献   

18.
猪、羊,也不能粗暴地将其摔倒,以免引起膀胱破裂。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牛可先通过直肠内穿刺,对猪、羊先作腹腔穿刺排出部分尿液,然后再行探诊。对猪、羊除通过腹壁触诊外,亦可将其前躯抬高,进行直肠指诊,以确定膀胱积尿的情况。对膀胱破裂的病例,要做腹腔穿刺(腹水混尿液不易闻到气味,可装在试管内加热到沸点时即可闻到明显的尿臭)。对公牛进行直肠检查,即可触到积尿的膀胱,紧张而膨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畜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黄牛体内寄生一种血吸虫,经鉴定确为牛血吸虫(Schistosoma bovis Sonsino,1876),系国内首次记录。 据文献记载,牛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有时也寄生在马、骆驼和其他哺乳动物,偶然亦可寄生于人体内。牛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意大利、印度、马来亚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的地区牛感染牛血吸虫十分严重,如在南罗德西亚有69%的牛只寄生牛血吸虫(Condy,1960)。牛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牛血吸虫病的临床衷现和病理变化,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所引起的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出对牛腹腔丝虫三期蚴有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了26种药物体外杀虫作用的初步实验观察。现简述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药物制备:中草药洗净,凉干,剪碎,加适量蒸馏水于烧杯内,煮15分钟,过滤,按鲜药1克,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