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立法把涉外产品责任归入一般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对比分析各国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立法的新发展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表明我国相关立法存在一些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本文从立法目的、指导原则、实践情况及立法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交往频繁伊始至经济全球化时代,涉外离婚法律冲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各国一般采用了法院地法说、属人法说、选择或重叠适用法院地法和属人法说。随着实践和立法的演进,国际上对于涉外离婚的准据法选择问题有了新的发展:适用有利于离婚的法律,"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介入,为解决涉外离婚法律适用问题带来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岩峰 《法治研究》2013,(11):35-40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的迫切需要,我国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方面的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法制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拟结合有关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涉外合同的含义、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准据法的适用范围等作分析与探讨,以期有助于相关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涉外产品责任案件将呈上升趋势。如果能将涉外产品责任案件圆满解决,这不仅能保护有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还可以推动整个法律适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外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因此如何完善我国现行产品责任法,尤其是涉外产品责任法的冲突规范和实体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田静 《法制与社会》2010,(20):99-100
目前,涉外产品责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法律适用上,传统的国际私法涉外产品责任归为一般侵权责任,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然而,现代科技进步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使涉外产品的侵权行为地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各国相继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措施,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不足以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应当借鉴国际立法经验完善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表明,仲裁协议效力的判断过程应当独立于实体性合同效力的判断过程,因而仲裁协议的法律适用与实体性合同的法律适用并无必然关联。法院应通过解释合同尽可能实现当事人在缔约时想要将争议提交仲裁的意思表示。若当事人既没有选择仲裁协议适用的法律、也没有约定仲裁地与仲裁机构所在地,应当以最密切联系地作为兜底连接点。  相似文献   

7.
王宏壮 《河北法学》2001,19(1):63-66
我国自1985年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以来,至今已形成了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及其比较完备的冲突规范.针对<合同法>的实施,导致1985年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87年发布的<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废止的情况,指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及其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施行前,我国相关立法对涉外合同纠纷法律适用只承认明示意思自治,而该规定却承认了默示意思自治,突破了司法解释应有界限.通过考察其他承认默示意思自治的法例和国际条约的背景,揭示出我国不具备接受默示意思自治的条件.我国涉外合同纠纷法律适用如果接受默示意思自治,既可能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其利益,又可能会导致法院地法的大量适用,引致一系列弊端.  相似文献   

9.
戴琼 《政法学刊》2000,17(2):34-37
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各国的理论和实践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我国,应采用“分割法”来确定合同各个不同方面的准据法;对于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除了违反本国强行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外国法不能选择外,当事人可以选择任何国家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当事人选择时,应采用明示方式;而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运用,则应采用“特征性履行说”来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法律。  相似文献   

10.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争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胜明 《法学研究》2012,(2):187-193
不宜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就什么是"涉外"作出规定。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即确定适用的法律与该涉外民事关系不具有密切联系的,则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具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有可能妨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正确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条中的强制性规定主要是指我国刑法和行政法、经济法中的强制性规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规避未作明确规定,但明确规定不适用反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允许当事人协议选择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有一定的考虑。鉴于国际条约的复杂性,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未规定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谷雨 《法制与社会》2012,(22):12-15
作为国际私法领域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最密切联系原则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兼顾了法律选择方法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体现了法律秩序与正义价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而得以在各国立法及实践中普遍确立与适用。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为视角,立足中国现况,通过分析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不同国家的立法例及司法实践,提出完善该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建议。相信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将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12.
刘甦 《政法学刊》2014,(4):33-38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各国国际私法立法实践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在我国,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适用可分为固化连接点和动态连接点,这二者将法律所有连接点的指向全部包括,因而在该法中的地位高屋建瓴或指称基本原则地位。在明确最密切联系原则在该法中的地位后,法官在适用具体法律条文时,需要自由裁量的,应依照最密切联系度的递减进行选择,而非法院地方便主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企业所处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旨在提供一些立法建议从而使我国涉外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国际接轨并进一步保护我国受害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公共秩序保留是国际私法上重要的制度,而公共秩序保留法律的适用问题关系到公共秩序保留的实际效果。和直接使用法院地法等四种方法比较,最密切联系原则应当用来解决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律适用的理论问题。这样符合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本身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私法发展的历史趋势。当前我国立法未对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律适用做出明确规定,而最密切联系原则应当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为主要内容的单行法律,实现了中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规则的系统化和现代化,在中国国际私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该法对于研究涉外海事关系法律适用原则的修改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司法实务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相关具体规定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该法的实施对中国涉外船舶物权、船舶碰撞以及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三大领域法律适用原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系统化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国际私法)立法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和法制现代化的产物。在中国现代立法史上,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立法向来深受外国国际私法立法和学说的影响。北洋政府于1918年8月5日公布并施行的《法律适用条例》是在这一陈  相似文献   

17.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即涉外合同究竟应受何国法律支配的问题,是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双方具体权利义务的依据。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民事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外合同纠纷也不断增多,因而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一直颇受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徐伟功 《当代法学》2024,(1):147-160
《法律适用法》第2条第2款采取最密切联系原则克服立法的滞后性和不周延性。截至2023年8月31日,我国法院审理涉及第2条第2款涉外民商事案件近300件,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第2条第2款主要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或法律规定不周延两种情况,其运用过程中存在无推理、与其他条款混用及错误适用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第2条第2款司法实践运用水平,立法上应规定意思自治原则进行补充、实践上应明确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司法上应采取综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曹守晔 《中国法律》2007,(5):29-30,90-92
《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7年6月1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29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7月23日公布,自2007年8月8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