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淮法治》2007,(6X):48-48
在女性专用的蒸气浴室,一个高级俱乐部的女招待被杀。死者一丝不挂,被刺中了柔软的腹部。从其伤口判断,凶器有可能是短刀一类东西。可浴室里除了一个空暖水瓶外,根本找不到看似凶器的刃具。  相似文献   

2.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车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对这一款的规定,一些专家解释为:在抢夺他人财物的过程中,只要携带了凶器,则不论情况如何,都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c理由是:携带凶器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携带凶器往往会使被害人产生恐惧感或者精神强制,不敢反抗,因此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胁迫行为。即使行为人未公然使用凶器,但行为人往往因携带凶器而有恃无恐,一旦遇到被害人进行反抗,或者被抓捕时,则会使用凶器,因此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以暴力作后盾的。由于携带凶器抢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凶器”是指与犯罪行为相关且已被实际使用的器具。对于器具的无效携带(即在犯罪过程中未被使用)行为,不能适用因凶器的使用而衍生的罪名。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在犯罪过程出示、显露或使用了所携带器具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八)》将携带凶器盗窃独立规定为盗窃罪入罪标准,合理界定携带凶器盗窃行为须根据最新两高盗窃司法解释。凶器是指在客观上能够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分为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认定用法上的凶器,须从三方面加以把握。携带具有随身性,行为人不能明示或暗示凶器,携带凶器行为应限定在盗窃的实行阶段。行为人必须是有意携带凶器,主观目的是为了排除或者阻止他人反抗。  相似文献   

5.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某年12月,本地发生一起故意伤害致一死一伤案件。现场提取附着有明显血迹的凶器1件(图1)、死者薛某心血、伤者张某血样以及50余份现场血迹。据现场法医介绍,薛某被刺中心脏,导致心脏破裂引起大出血死亡,张某被刺中大腿等处。为明确薛某与张某是否为同一凶器所伤,委托本鉴定所对凶器与两个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6.
“携带凶器盗窃”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军 《法学》2013,(8):138-145
携带凶器盗窃作为立法新增的盗窃罪行为方式,在司法适用中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凶器是指打人或者杀人用的器具,以具有人身侵害危险性为其特征。应当对凶器作限制解释,将纯粹打算用于破除财物防护设施或者其他便利盗窃实行用途的器械排除在"凶器"之外。携带凶器的情节应当限定于盗窃实行阶段。携带凶器必须产生人身侵害的具体危险。应当注意区分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一名40岁的男子死于其住宅的浴室中.被发现时死者坐在轮椅上,该轮椅是由于一个月前死者生前股骨骨折而使用的.浴室内无外人侵入的痕迹,浴室门是从里面锁上的.浴室内地上发现被割下的阴茎、阴囊和一个睾丸.死者右手拿着他与其妻子  相似文献   

8.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明文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的是抢劫罪,因此对于携带凶器抢夺的,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该款是修订后刑法的新增条款,其立法本意在于携带凶器的行为本身是一种胁迫行为,携带凶器抢夺会使  相似文献   

9.
本文案例启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具,包括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从该条法条性质及文义规定看,携带凶器抢夺并不要求行为人显示凶器,更不要求行为人向被害人显示自己携带了凶器。[基本案情]2010年4月至6月间,赵某某、鲍某某分别在河北省文安县和天津市静海县多次实施抢夺行为,每次抢夺均由鲍某某驾驶摩托车载赵某某寻找作案目标,当发现目标时,鲍某某即停下摩托车,赵某  相似文献   

10.
国外许多国家对携凶器犯罪非常重视,和一般的未携凶器犯罪区别相待,采取携凶器犯罪刑罚加重原则。有些国家还把在公共场所携带凶器直接视为一种犯罪,给予惩罚。其理论基础是:携凶器出入于公共场所显示出人身的和社会的危险性;而携凶器犯暴力或非暴力犯罪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可能很严重。这种刑法观念比较科学地体现了刑法所要打击的重点和预防犯罪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关于携凶器犯罪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规定。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啸天 《法律科学》2011,(4):102-108
《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了携带凶器盗窃按基本刑档处罚的条款。立法的规范目的在保障人权与保护法益中显然更为注重后者,即在侵害财产之外,因携带凶器盗窃可能对人身权利造成侵害,而将其独立规定为一种盗窃罪的特殊形态,但不能因它对人身造成的侵害危险,而将其认定为危险犯。携带凶器盗窃属于行为犯,依然是对财产的犯罪。应当在行为犯的框架下,判断携带凶器盗窃的未遂形态,并严格界定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的法条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刑法将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界定为抢劫,旨在从重打击携带凶器的犯罪,实践中,如何准确理解凶器的内涵,认定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以及充分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有着重大意义。一、“凶器”的定义‘汹器”,常见的有匕首、折叠刀、三棱刀等。携带凶器抢夺具有很强的暴力胁迫性,立法者将该行为界定为抢劫,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1.携带“凶器”抢夺,是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与抢劫罪(特指携带凶器抢夺)的竞合;2.携带‘必器”抢夺不仅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也侵…  相似文献   

13.
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订后刑法将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界定为抢劫,旨在从重打击携带凶器抢夺犯罪。审判实践中,准确理解凶器的内涵,深入掌握立法精神,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有着重大意义。一、凶器的定义所谓凶器,常见的有匕首、折叠刀、三棱括刀等。携带凶器抢夺具有很强的暴力胁迫性,立法...  相似文献   

14.
李云林 《法制与社会》2012,(19):283-284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构成盗窃罪.凶器是指器物本身所有的性能能够对他人的生命、健康造成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对于本罪的凶器必须进行严格的解释,否则容易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案例启示:立法之所以将"携带凶器抢夺"拟制为抢劫罪,是因为两者侵害的法益与社会危害性基本相同或相似,也即两者之间在法益侵害、客观危险、主观恶性上存在相当性。在具体认定"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时,应结合"凶器"本身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携带凶器行为"的客观危险性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携带凶器并用于实施抢夺行为的主观目的而作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月15日晚上9点半,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石佛营某小区的张先生和往常一样来到附近的公共浴室洗澡。 远远地,张先生发现浴室大门口围着一堆人,走近一看,原来是顾客和浴室服务人员为了手机的事情正在争执,大门边的墙上,贴着一纸《敬告》: 近日有顾客投诉,称自己洗澡时被人用手机偷拍裸照并流传出去。鉴于这种情况,为了维护广大顾客的人身权利,本浴室从即日起,谢绝带手机入内。谢谢合作。  相似文献   

17.
浅谈“携带凶器抢夺”认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刑法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处罚。而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这直接影响了法律的适用。本文在剖析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凶器的认定、携带一词的理解、携带凶器抢夺与直接抢劫的区别等方面,对“携带凶器抢夺”在理论上的理解及实践中的把握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案例某男,21岁,某年9月27日晚6时,在玩耍时被人刺伤,后因大量呕血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由于死因不清,凶器不明,同时嫌疑人拒不承认作案过程,办案人员要求法医对尸体进行全面检查,推测凶器的类型和特征。28日上午,公检两家法医共同对尸体全面检查。死者,男性,皮肤、粘膜苍白,全  相似文献   

19.
先后16次冒着被嫌犯的匕首、棍棒、石块等凶器伤害的危险,机智勇敢地与之周旋,一次次将亡命之徒制服……  相似文献   

20.
"携带凶器抢夺"是指暗携着能够使人产生畏惧心理,客观上具有较强杀伤力,容易危害人身安全的器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携带凶器抢夺"不属于转化型抢劫,而属于法律拟制。"携带凶器抢夺"成立抢劫不应有数额的要求,其既未遂应当以行为人有否取得公私财物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