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早期阶段,在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感受到了中国固有道德面临的危机,第一次公开明确地提出了"道德革命"的口号,他的"道德革命"思想带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今日中国仍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性促进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危机与困境。梁启超关于"道德革命"和道德重建的思考,对于深处现代性道德危机中的中国人重建道德秩序和道德信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改造国民道德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展开对中国旧道德进行变革和重构时,梁启超采用对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转化和对西方道德价值的批判性引进两种方式,即梁启超所谓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为近代中国新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由文体革命和道德革命两个层面上的革命构成。围绕道德革命有道德现实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两种倾向,今天有必要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及其关系进行认真反思。如何重塑全体国民的道德精神世界,中西道德革命有三方面启迪:西学东渐与儒学改革运动,道德自律何以可能,懂一点老子哲学。通过道德现实主义的途径实现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现代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化的承续,现代道德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转化,传统道德文化具有开发与转化的必要与可能.现代社会道德必须体现传统道德精神,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德育必须体现传统道德伦理,在全球化条件下转变现念方式,从区域观念走向全球通则的文化全球形态,创造一个诚信、开放、公平的和谐社会环境.为此,还需对现代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重塑,建立新的道德价值取向,构建现代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及预防体系,以优良的道德育人环境,加强人文道德素质修养,确保经济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反思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从文化内涵来看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二是从现代性精神内涵中获得。而当代中国道德危机的根源恰恰蕴涵在这两条线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余纯 《人民论坛》2012,(23):198-199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从伦理学和科学实践层面看,探讨"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对于促成人们的道德信念、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培育人们的道德精神、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社会存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共同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存在的。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不存在"永恒道德"。鼓吹"永恒道德"的人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者。"共同道德"与"永恒道德"毫无共同之处,其理论基础不同,对群众的指导也不同。认真应对"永恒道德"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决抵制西方"永恒道德",主动宣传人类"共同道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丰富资源,借鉴吸收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应对错误思想的防线。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进路,从生命主体立言,重生命,崇修养,因此,过早就实现了道德的自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治、文化、道德同构的一元社会,因此道德追求与学术追求便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制约,于是这种道德自觉便蜕变为维护政治统治的自觉。因此,要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改造,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之下的道德观。传统的道德自觉首先意识到的是义务,是义务本位的道德观,而现代的政治自觉则应首先意识到权利,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政治观,政治与道德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与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对行政道德责任的影响全面而又深远,行政道德责任在中西不同政治文化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在西方契约型政治文化语境下的行政道德责任,其责任归宿带有明显的法制化倾向;中国传统等级制政治文化语境下,行政道德责任的责任归宿带有鲜明的自律本位倾向。建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下的行政道德责任,必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的交融,以实现从道德理性到制度理性的新超越。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是传统文化中核心部分,然而西方重信仰偏于宗教,中国重信仰偏于德行。对此,通过中国传统中生生不已的天命可以转化为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意志,来追寻中国为什么没有宗教的问题。另外,从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的神话角度,探讨了中西道德信仰中为什么存在尚力与尊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家国同构"的二元结构传统社会里一直担当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家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只有正视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批判继承传统家训的精神和文化,实现传统家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李建华 《湖湘论坛》2019,32(2):125-132
城中村作为特定道德生活方式的空间场域,成为失地农民抑或是进城农民的暂时聚集地。在道德文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与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续交织在一起,城中村居民在道德适应中陷入生存、发展的道德困惑与精神囹圄。城中村道德适应面临着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呈现出从"信以为真"到"认以为真"的伦理叙事转向,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寻找他在性为建构逻辑、以保持流动性为现实境况、以朝向利他性为伦理指向的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随着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生成以及新旧社会价值形态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进而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增加道德选择的难度。为了矫正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伦理扭曲,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性"道德,把握现代性影响下的道德"他性"特征,实现"自性"与"他性"的有机结合,加强"慎独"的道德人格塑造,真正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也时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使然。  相似文献   

15.
康德道德哲学遭到了源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传统的现代道德理论的激烈批判。哈贝马斯将康德的理性普遍主义道德看成现代道德的典范,而将黑格尔及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视为对道德现代性的挑战,并试图在继承、调整和发展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对道德现代性进行辩护。对道德现代性的批判与辩护围绕着理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及个人自主原则等问题展开,其实质乃是道德的个人主义与非个人主义之争。只有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理论上的抽象争论才能获得其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道德滑坡的原因和道德中国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而痛苦的社会转型时期 ,构建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伦理道德逐步走向崩溃 ,加上中国传统的谋略文化、游民文化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对道德的破坏 ,使今日中国进入了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道德缺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完成现代化 ,必须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吸收古今中外的道德精华 ,重建道德中国。  相似文献   

17.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法律现代化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借助道德的法律化来维护道德传统,提高道德实践水平,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造成道德与知识的紧张是近代以来中国哲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牟宗三会通儒家心性之学和康德哲学,用"一心开二门"的哲学架构,重建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肯定良知,确立德性的优先性,又给知识以恰当的安排,是牟宗三穷其一生对现代性所作的积极回应。道德形上学的重建无疑再植了儒家思想在现代性中的智慧灵根。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