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青年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本着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态度,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当代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博彩纷呈的客家优秀文化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资源、鲜活素材、方法借鉴和天然载体,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强化,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助益。为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造就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契合点,要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创造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蕴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应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通过批判性吸收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当中的其他优秀价值理念,有利于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这一富有生命力的价值载体,有利于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通过剖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厘清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确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性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基础。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遇到各种问题与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从以伦理价值为基点如何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故事、以伦理化视角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转化、以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功能三个维度,着重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客家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西客家祖地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本文在明确客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厘清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以龙岩学院为例,积极探索客家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果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等于割裂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来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哺育。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创造性的升华。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国的文化事业和其他相关事业迈向新的台阶,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不一样的光芒,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落实这一战略任务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优秀客家文化载体的实践功能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入心与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内容烙刻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探析核心价值观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注重传统文化中家训文化的辐射作用等方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岭南传统节庆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社会载体。但同时岭南传统节庆也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或偏离的方面,主要体现为传统节庆中的文化失落。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岭南传统节庆的倡导力度,开展弘扬岭南传统节庆的教育实践,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包含丰富的优秀价值理念、行之有效的道德培育模式、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方式,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这些优秀思想资源,有助于全社会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思想当中的对应价值理念,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确立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立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传统道德培育模式,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依次生发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鉴中华传统的知行合一思想,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实现知行相资以为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共同基础,这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上,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上。因此需要将这两者的高度契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现实路径的成功探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杆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养素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创造性转化路径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方法论作用,即基于"主体—客体"双向互动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体性因素,对创造性转化路径的形成加以介入。这具体体现在:它引导创造性转化路径的选择;它介入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构建;它激发创造性转化路径的开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个人价值观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论语》中的探源,论证了中华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民为邦本、诚实守信、崇尚正义、天人合一、和为贵、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党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也要使继承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天外之物,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依据、以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文明为文化渊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及建设的实践探索为现实基础形成的。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认识、归纳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价值,梳理、对比中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分析、厘清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及定位,有利于回答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争鸣中的系列问题,为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时效性、重要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找到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山西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廉政资源。大力挖掘和研究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对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践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法治建设、改善选人用人风气和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家风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将山西传统廉政文化发扬光大,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