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青 《瞭望》1999,(26)
从通第一次电话,我就感觉出马啸老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说他给下岗的朋友开心理调适课,只是为了能给他们一点帮助,自己并不愿意被宣传。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恐怕只能说是他被另一种热情打动。但他跟我说好,发表时不登照片,也不用他的本名。我理解一个质朴的人希望过一份质朴的生活的心情。而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也理解了一个质朴的人希望别人也能过上跟他一样质朴美好的生活的心情。马啸是成人教育的老师,1996年以来他利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在崇文区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下岗职工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讲。…  相似文献   

2.
程青 《瞭望》1999,(32)
坐在我对面的曹道民是一位数学家,他生于1963年,主要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特别是在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深刻的、很好的结果。据说真正能因阅读他学术论文的全世界只有五六十个人,而能仔细体味真精妙之处的也只是十几个人。这种学术生活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象牙干塔中的生活。现实生活中的曹道民应该说具有另一种风采。他朴素、务实、头脑灵活,有一种现代学者的收放自如。据他自己说:"我不喜欢说过头的话。"年初,他被提拔为应用数学所副所长,看上去他很适应这种科研与管理并举的生活。另外,今年他还获得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3.
李向飞 《学理论》2012,(35):33-34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代表性著作《论自由》的第三章对个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密尔认为个性发展或发展个性本身就是一个伦理原则,他认为个性就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追求、去探索,可以制定自己的计划,而且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个性的自由发展能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判断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自由发展,促进了道德水平的提高,个性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研究密尔关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有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4.
1976年4月15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杨振宁博士及其家人。邓颖超说,恩来同志患心脏病已经十年了。不过,使他致命的不是心脏病,而是癌。她告诉杨振宁:1973年恩来同志见你时,他自己已经知道得了癌症。杨振宁说,既然已经知道得了病,为什么不让他休息,还让他继续工作?邓颖超说,谁也没有强迫他,是他自己乐意的。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周恩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要睡眠而能生活的人。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不要睡眠而能生活。不过比起一般人来,他的睡眠时间确实少得多。也有人说,周恩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颜景高 《学理论》2008,(4):33-35
“收入能力不足”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相对劣势群体”的普遍现象,但究其实质,“相对劣势群体”所欠缺的“收入能力不足”的根源是其“可行能力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可行能力”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发展诉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点。实际上人的“可行能力”的内涵是人的真实选择能力: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生活的实质自由。人的“可行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制度安排以及社会文化内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相似文献   

7.
人生隽语     
《民主》2017,(9)
<正>蔡达峰:教育有价值观,靠文化支撑。凡教育者,都要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的独立生活的良知和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或人对教育的根本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临时性的,必须从小重视起来,终身一贯地坚持。要摒弃功利化、庸俗化的"教育"举措,不能把教育当作机构的利益场,异化了教育,忘却了受教育者,使他们的人格被分  相似文献   

8.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就在自己的先进事迹被民众广为传颂的时候,董京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揭发自己的问题,自己以前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的银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自己的官。事后,有人说他傻,说朝廷并不知道他曾截留救灾银两的事,为什么还要在自己大红大紫之时揭自己的短?对此,董京是这样说的:“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到之处,尸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灾民悲惨的现状。灾民的不…  相似文献   

9.
李晖 《求知》2011,(10):22-23
在干部教育工作中,教育的有效性是干部教育得以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和最终目的。提高干部教育有效性.目的是要促进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的提高.即促进学习主体把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技能技巧等内化为自己的意义建构,同时将内化了的素质能力外化为自己思维模式的更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以交往实践和有效教育为切入点,就创新干部教育工作的机制.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修春 《侨园》2012,(11):56
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有一些"自讨苦吃"的作家,他们这些反常的行为背后却蕴藏着其良苦的用心,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生在短篇小说上很有建树,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一次,他在构思一部作品时,有一个细节要细腻地描写人被踢以后的感觉,可他没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他决定感受一下。他来到街上,东张西望打量过往行人,希望有什么人能踢他一下。他思来想去,认为找乞丐最合适。就在这时,有个衣裳褴褛的要饭人朝他走来。他眼睛一亮,快步迎上去,把自己的意图说了出来。乞丐听说要他踢人,十分惊讶,说什么也不肯。莫泊桑见他踌躇,以为他舍不得花力气,就慷慨地说:"我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视野中的“人” 企业文化视野中的“人”,不是传统管理观念中作为劳动力的人,而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人的价值追求、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无限潜力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就是用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群体意识来教育、熏陶、引导、激励、鼓舞企业成员。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职工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它一旦被职工群众所认同、所接受,就能使职工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真正价值,把自己所在企业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自已看成是属于企业整体的一分子,从而强化归属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人精神上第一需求是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生最高的也是最大的需求。使学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学生的最高尊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核心。落实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发展战略需要高校开展学生的社会化教育、从业能力教育和择业能力教育,需要高校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一个由多阶层、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状况无一不制约或推动青年的发展。因此,在青年与社会之间只有建立一种协调关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青年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理论思考:“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是马克想主义的主题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  相似文献   

14.
铁凝话做人     
白露 《党政论坛》2009,(4):37-37
从字面上看,“会做人”三个字无褒义也无贬义,生活中它却是人们用多了用惯了用省事儿了的一个对人略带贬义的概括。甚至有人特别害怕别人说他会做人,当自己被说成“真不会做人”时倒能生出几分自得。好像会做人不那么体面,不会做人反倒成了响亮堂皇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15.
事业是精神性追求与社会性劳动的统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内涵和灵魂,社会性劳动是其形式和躯壳,两者不可缺一。所以,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所以,一个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无论他内心多么真诚,也不能说他有事业。  相似文献   

16.
秉刚 《侨园》2014,(7):25-25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去美国前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很好奇。而到了美国才了解到,在美国,体罚或用言语羞辱孩子,都会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当事的父母为此还要受到法律惩罚。那么美国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要成材,不仅仅指学业上的成就,更应该包括遵纪守法、诚实诚信、礼貌修养、团队精神和身心健康等等。所以,家长们从小教育孩子就和我们国家不一样。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小孩有一天突然对父母说:自己以后想当清理垃圾的工人。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话会被父母斥责没出息。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育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新的要求,以增新、补充、拓展、提高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新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将这四种学习作为每个人一生中的学习支柱。那种不学习、不更新知识的人,必将被社会淘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人们在2t世纪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杨春伶 《各界》2006,(12):83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反过来说,一把锁对应于一把钥匙。每个学生都渴望如锁一样,哗然一声,心灵的窗被打开。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这种对学生尊重、博爱、耐心、容忍的效应一定会使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以平等之心尊重学生现代管理模式中强调“以人为本”,提倡用人道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师生间的人道关系,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个人品质,个人爱好,个性要求和个人情感的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  相似文献   

20.
能力建设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能力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启示,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力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开发人的潜能,增强人的能力和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教育、培养、配置、使用、管理和激励的活动和过程.围绕培养和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领导和管理,实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能力运行机制,塑造能力人,营造能力型组织和能力型社会,是当前我国进行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