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翠 《党史博采》2007,(1):42-45
<正>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从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中国古老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2.
史沫特莱西北采访纪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这位“大地的女儿”自1928年底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战斗的笔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结成一体。抗日战争前夕,史沫特莱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采访,真实地报道了发生在那里的一切变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向全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真相 从1929年到1936年,史沫特莱一直在上海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她写了许多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讴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文章,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红军在前进》等书。她联络路易·艾黎、汉斯·希伯、魏璐诗等友人组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设法掩护过许多革命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她在中国土地上渡过了13个不平凡的春秋,足迹遍及上海、长沙、南昌、西安、武汉等城市及陕、晋、豫、鄂、湘、皖、川等省。她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斗争,与中国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紧连在一起,为之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4.
韩素音女士是一位外国人,但却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深深的了解和深深的同情。她热爱中国,从心底里把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视为崇高的和有希望的事业,并以她的笔向全世界作了准确的描绘和热情的歌颂。她从自己的实地勘察和切身感受中,强烈地升华出一种意识:只有毛泽东,才是中国的根基、希望和契机。毛泽东的历史,就是新中国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毛泽东的意志,就是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和富强的意志;毛泽东的理想,就是全世界四分之一人日在96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构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她说,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5.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新闻战士。这位“大地的女儿”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自1928年底,踏上中国土地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战斗的笔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结成一体。抗日战争前夕,史沫特莱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历时一年的采访,真实地报道了发生在那  相似文献   

6.
1925年7月15日,她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她第一次从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认识了中国;20岁时,她嫁给了中国农业部特派留学生黄元波;21岁时,她随丈夫来到了中国;28岁时,她来到了七朝古都开封,走上三尺讲台,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位外籍教师;50岁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专门批示下,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国籍。在中国的62年,她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5本,成为一名孜孜不倦向西方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交流“红娘”;在河南大学执教的55年,她培养出数千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如今已年逾八旬的她仍在为发展河南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呼号。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简单的信念:“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她就是Shidey-wood(中文名:吴雪莉),河南大学外语系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个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30年。  相似文献   

7.
孟红 《新湘评论》2012,(1):41-42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先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8.
孟红 《学习导报》2012,(1):41-42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先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9.
1944年6月14日,延安城里人山人海,彩旗飘扬,这里正在举行有4万多人参加的庆祝联合国日大会。在大会主席台上,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外国人正在慷慨陈词:作为一个记者,我的任务在于寻求事情的真相,以便向美国人民忠实报道:“作为一个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朋友,我希望能促进中国政治和军事上的团结,以便更有力地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日本。”他那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听众。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1898—1978)。  相似文献   

10.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1.
正祖国,对于我这个曾经在战火中淬炼的"驻外记者"而言,是最强大的依靠,最坚固的后盾。新中国70华诞之际,年近70岁的我也不觉回忆起自己在境外一段段心系祖国的难忘经历。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早在1979年,我就应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义无反顾地穿起军装,随军做首次战地采访。那年,我和女朋友计划年末结婚。她到火车站送行时,手中挥舞着国旗,令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1,(7):50-51
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毛泽东在《纪念自求恩》一文中这样称赞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我没有对家庭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绥阳县委书记任启贤这样评说自己。不管事实如何,但在绥阳人民的眼里,她是一个好县长、好书记。1996年1月,任启贤从循潭调到绥阳,当选为绥阳县县长。她在循潭任常务副县长时,那大胆泼辣、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绩,早已闻名还选。她抛下80多岁的老母、多病的丈夫和正在上学的儿子,只身来到了绥阳。在绥阳造成了很大的轰动,46万绥阳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绥阳是国内有名的诗乡和辣椒之乡,在这片既有闻名中外的特产朝天椒而又盛产诗歌的土地上,人…  相似文献   

14.
田森 《前线》1984,(10)
一九五○年五月一日,一位美国大地的女儿在她病危之际写下了自己的遗嘱,就中说: “我特别要求将我的遗体火化,把骨灰运交朱德将军。请他把它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埋在中国的土地上,将使我的心灵得到  相似文献   

15.
她是我省第一位中医学博士后,曾多次拒绝国外省外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到山西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立志为山西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她从事针灸治病作用机理研究十余载,连续六年承担国际针灸培训任务,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填补了我省在此项目上的空白。她,就是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教授田岳凤。新春伊始,记者在太原采访了这位今年刚满43岁的博士后,提起自己衷爱的教学和科研事业,她神采飞扬、侃侃而谈。从教七年,桃李遍布天下作为一名教师,田岳凤勇于接受挑战,对工作一丝不苟。这种精神为她赢来了一个称号———中国…  相似文献   

16.
李伶 《湘潮》2012,(5):50-55
洪水是我军首次授衔的将军中唯一的一位外国人,也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过程唯一的一位外国人,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双籍将军:双重军籍、双重党籍。他在弥留人间的时刻这样说:"我的一生,对得起六万万中国人,却对不住我心目中的那位中国女人!"  相似文献   

17.
正(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最早报道中国革命的记者之一。他作为到陕北苏区采访的第一位外国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和《西行漫记》等作品的独特视角,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中国革命。他以记者的实证精神,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主张,给了世界一个了解中国革命的窗口,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极力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史纵览》2006,(5):53-53
一生与非洲结缘的新中国女大使赵宝珍,将陈毅和黄镇视为自己毕生的导师.当她还在外交学院读书的时候,就聆听过外交部长兼外交学院院长陈毅的教诲.针对当时学校片面提倡劳动的错误倾向,陈毅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他说:"我是外交部长,不是劳动部长.我办的是外交学院,不是劳动学院.广大学生要像达摩祖师那样面壁3年!""要把外语学好.搞外交的,要同外国人打交道,你外语学得不好怎么能同外国人交往呢?外语学不好影响工作.我们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翻译的翻译水平高,连语气都翻译出来了,外国人很佩服……"这一番话成为赵宝珍努力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乐趣,是哪儿热闹就往哪儿跑。 光是共和国成立的头五年,我就报道过四个“新中国第一” 共和国成立后,给四川人民办的第一件事是建成成渝铁路 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典礼。成渝铁路在1950年6月15日破土动工,这就是说,共和国成立以后,给四川人民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建成渝铁路。经过两年奋斗,成渝铁路在1952年建成通车。从此,结束了四川没有铁路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