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苏共二十七大将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提到突出的地位,作为苏联加速发展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战部分。并在苏共党纲新修订本中以显要位置指出:“现阶段发展社会的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以及在使劳动人民及其集体与组织极有效地参与解决国家与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今年1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人民自  相似文献   

2.
卢诚 《求实》2006,1(Z3):9-10
主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是多元论,不是一元论。但其主要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就谈到“和谐”的问题。他说:“与自身不一致不和谐的精神(更不)会尝到什么真正的和心安理得的快乐。”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22年前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短短6年的之后,曾经执政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戈尔巴乔夫鼓吹和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非但没有给苏联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道”,反而导致亡党亡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走上了由科学社会主义转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改旗易帜的邪路;他通过全盘否定斯大林,把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自我丑化为"犯了罪"的"极权社会主义"、"专横社会主义",从而创造了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前提;他又通过倡议"公开性、民主化、社会多元论",召唤反共势力集结起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这就促成了苏联解体这一20世纪的最大灾难。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6.
首先,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其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它本身并不带有阶级性。但是,对它的使用却带有阶级性。我们说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人民所享有、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非说物质文明本身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精神文明是指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等主  相似文献   

7.
随着“单位社会”的终结,当代中国逐步进入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其文化逻辑是支配公民行为的灵魂,核心价值的构建是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文化逻辑体现在由公民自由联合起来的社会组织生活中,超越公权与私利的公民文化下的自由联合。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即由马克思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了。正是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把苏联引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导致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旗易帜的邪路",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并从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人民的权利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义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推进社会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不能否定效益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调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向.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加强中国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公正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8,(1):19-19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愿意为“同伴、同伙”)引出;一说由socius(愿意为“喜欢社交”)一词引出。关于“社会主义”一词最早的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迄今人类社会最高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相似文献   

12.
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政策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3.
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戚序 《理论学刊》2006,(3):70-72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存在决定意识,没有和谐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就没有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有机构成,并体现着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因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把握其内在的三个维度的基本关系、建立四组重要的机制、培育五种精神支撑和形成六重社会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三大文明”构成了社会文明的整体 ,而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就非常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地位,指出了精  相似文献   

16.
张玉梅  刘志伟 《新长征》2006,(11):24-25
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论述和部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从而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和使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此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也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思想,我们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主义”这股思潮和社会政治力量是目前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全面深入地弄清这一问题,研究其产生和演变发展的规律,划清它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特将近期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综述,供参考。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有的同志说,“民主社会主义”一词,早在188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在《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国会的立场》一文就使用过。不过它是被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是当代第一个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家,其“小康”概念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现代化;1984年,他进一步作了补充,把我国脱离贫困后尚未到达共同富裕的那一个发展阶段称为“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忠杰 《求是》2005,(13):23-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它的提出以及有关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而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崭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发展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革开放2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