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辛鸣 《南风窗》2011,(8):34-37
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60余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的提问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新“赶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余年前,毛泽东主席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60余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历史又一次的提问: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1,(26):48-49,52
2011年的中国从"两会"出发,迅速展开两条路径。一条是努力体现政治文明,一条是解决"民生"。它们共同的目的地是召唤"人心",为执政,为政府权力寻找道德上的感召力。在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并且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时代,在符合民众期待迈出了一大步后,人们期待再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观是历史地发展的,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平等权利观念,是区分古代的公平正义观和现代的公平正义观的根据。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是商品交换领域的意志关系和契约关系的观念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核心的,是对资产阶级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公平正义观的超越,是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北方 《南风窗》2012,(25):78-81
在很多方面,查特杰所称之为"政治社会"的,恰恰是公民社会的对立面。帕萨·查特杰帕萨·查特杰(Partha Chatterjee),1947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求学于加尔各答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现任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荣誉政治学教授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查特杰教授是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是印度"底层研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已经出版的著作包括《被治理者的政治:思考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等。此外,他还是一个剧作家和演员,曾创作出演多部戏剧。  相似文献   

6.
李炜光 《南风窗》2008,(10):58-60
今年人大闭幕会后,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外记者说:"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可以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7.
石勇 《南风窗》2012,(24):14-14
无论社会心理机制是诱使一个人向内攻击,还是向外攻击,都表明它不适合人们在心理上的生存。因此,防止自杀和暴力,被还原到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命题上。即使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活到现在,大概也无法对现在中国一些人的自杀作出解释—比如不时出现的"自杀秀"、"直播自杀"。这些自杀并不符合"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反常自杀"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石勇 《南风窗》2014,(14):2-2
<正>类似于改革一样,中国的反腐也已进入到了"深水区"。"副国级"的前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落马是一个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仅仅是在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大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在内外部分中都包括了"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理念列入中国外交政策坚持的原则,进一步充实、丰富了中国外交理论。"公平正义"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创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勇 《南风窗》2011,(21):24-24
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本能,也是"社会"本身的先验渴望。故自有社会始,即有"社会管理"。自治,或政府以权力、制度、法律、政策等建构、维护一个社会秩序,辅以自身的改革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给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在边界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辛鸣 《南风窗》2011,(1):52-55
我们需要去寻找既具公平正义又有实践基础且能凝聚社会的真正共识、真诚共识、真实共识,以真共识求得大和解。共识的保障,利益协调是表,力量均衡是本。要让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途径表达自己的声音,都有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李海波 《南风窗》2011,(12):42-44
人们对于城管执法的指责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强烈呼唤。如果说选择性执法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那么在法治社会里,可能优先选择的是先拆除官员家的违法建筑,这也体现了法律约束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核心价值。2011年5月,因世界蹼泳冠军陈斌在广州花都区的违建别墅被城管部门强拆,关于城管执法中"选择性执法"再度成热点问题。这个事件本身并无什么爆炸性,但是当"世界冠军"、"违建别墅"、"城管执法"三个关键词结合到一起时,便足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了。陈斌夫妇在被拆废墟前举起"维权"、"不  相似文献   

14.
李炜光 《南风窗》2008,(7):36-38
如果还是维持目前的税制结构,即使实行了轻税政策,也还是解决不了税收负担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笔者是在出租车上听到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那句话的:"要扩大民主,完善法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其中的"公平正义"四个字总理反复强调,令人回味再三。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公平正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遍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我国当前以收入差距过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收入分配不公正现象已经突破了人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底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成为当前我国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解决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支撑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16)
正推进依法治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里面既包含着审理结果的实质正义,也蕴含着司法活动的程序正义,乃至司法细节,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往往也是更容易实现的。而正义往往隐藏在司法的细节中,正如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法官无论在什么法庭上,你必须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你的外表能说明很多东西。"一如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丹宁(Alfred Thompson Denning)勋爵所言,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3,(23):2-2
无论说了多少次,正义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母题和面临的巨大挑战。很多时候它仍然被遮蔽于阴影之中。想象一个没有正义而能消除仇恨、暴力的社会,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以及由各个国家、地区构成的"社会"(国际社会)几乎不可能。"共同生活"的存在结构决定了人类无法在对正义理念的  相似文献   

18.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中共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需要以三个层面、六种工具性手段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三个层面为:物质层面、民主法治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六种工具性手段分别是:机会公平、防护性保障、透明性担保、权利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和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2,(14):44-46
当一个社会,就其运转来说具有"现代性"的特征时,也要求在政治结构上进行"现代化",以便与社会结构配套。如果不调整彼此的关系,便不可能消除它们的"结构性冲突",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权力失控。近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某些地方政府、基层官员侵害民众的事件,如果是在5年前、10年前、20年前、100年前、1000年前发生,政治社会风险或后果大不一样。县(县级市)、乡(镇)权力直接伸向"社会",因此其失控程度一直是衡量中国政治社会结构风险的一个抽象指标。在它背后有一个预设:失控程度有多大,政治认同的"民心资源"就流失多少,统治—治理的风险也就有多大。然而,在今天,中国社会早已是  相似文献   

20.
李北方 《南风窗》2008,(7):44-45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被广泛关注的新阶层在人大政协上所占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工农等"老阶级"在比例上的缩减。新阶层的崛起被寄予了推进政治生活进步的厚望,新阶层代表能否在为本阶层争取利益的同时,服务于推进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