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族群联邦制是一种处理国家结构与族群政治问题的制度设计,理论上兼有族群冲突缓解与激化两种相反的效果,实践中正反面案例均存在。从相对静态的视角来看,历史文化、国际力量、经济、族群的政治地理等结构性的情境条件导致族群联邦制在一些国家成功而在另一些国家失败。从过程导向视角来看,与族群联邦制相作用的具体政治实践过程及其他相关联的政治制度体系的运行也会影响族群联邦制的表现。族群联邦制同时强调自治与共治。各行为体如何在特定的结构性情境条件下,以何种策略展开互动实践来动员和运用认同与资源,决定了族群联邦制在管理族群冲突中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区隔化族群制度下,苏联始终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难题.族群联邦制度规定的族群行政边界、差别化优惠政策强化的族属身份界限,使得民族边界意识在激进民主改革过程中,被政治大亨们轻易激活.当民族主义政治动员浪潮冲垮了维系国家统一的联盟中央时,苏联便遭受到改革失控与国家解体的双重失败.多族群发展中国家,应当以统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员,充分保障各族成员福利,努力提高国族认同,在政治转型中坚持渐进稳健的改革节奏,以消解民主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4.
非洲是多族群聚集的大陆,也是族群冲突频发的大陆.非洲族群冲突的原因错综复杂,加上在某些情况下族群冲突管理的方式失当,进一步加深了族群之间的矛盾.因此,深入分析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非洲族群冲突的最新进展及其管理方式对区域和平乃至世界和平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焦兵 《国际展望》2015,(2):127-145,150
对于由某一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与国内其他族群发生的族群冲突,通常的理论解释主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不满以及其武装反抗能力。但是,这种研究路径不能解释为什么冲突双方不能达成反映双方实力对比的妥协方案以避免族群冲突。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有必要关注冲突双方的战略互动。在战略互动过程中,族群冲突双方对彼此实力、意图和战争决心的评估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阻碍双方达成基于真实实力对比的和平协议;即使双方掌握对称信息,但由于担心彼此不能真正履行和平承诺,同样阻碍和平协议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冲突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可能具有不容妥协、不可分割的价值。和平谈判的失败意味着族群冲突的爆发。因此,要防止族群冲突的发生或重建战后和平,第三方的调解和安全保证至关重要,这对于中国介入非洲的族群冲突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族群分离运动是全球性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对这一问题发生机制的讨论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学界的重要议题。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地理—安全、制度—体系和攻击—回应三个视角展开的,但缺乏对变量的分析。从分离运动的过程论分析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族群分离运动的产生是国内断裂型制度安排与族群政治组织化相结合的结果,当分离族群与主体族群(中央政府)之间在权力获取、利益共享与权利机会等方面的矛盾难以在现有政治框架内解决时,当分离主义族群政党能够有足够的政治能力去开展分离运动时,分离运动就会产生。  相似文献   

7.
抓周     
在“族群”一栏,你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血缘的,一个是生活的。人以群分的名词成为了都市客的流行标签。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无数个新族群——你是哪个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8.
南方朔 《南风窗》2014,(11):95-95
<正>人类历史上,族群之间,有过太多的迫害与黑暗,今天存在的族群,他们的一些祖先也许会有沾染鲜血的双手,这些黑暗的历史都必须被记得,而且最好是由加害者的后代自己写出来。最近我读了两本关于澳大利亚历史的著作,深为感动并获启发。一本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葛伦维尔(Kate Grenville)所写的小说《我的秘密河流》,另一本则是历史学家罗伯·休斯(Robert Hughes)所写的《致命的海岸:罪犯遣送澳大利亚史》。英国在18世纪时仍落后而野蛮,当时伦敦人口约为八九十万,犯罪者即有11.5万,占伦敦人口的1/10,伦敦娼妓有5万,占人口的6%。最初这些  相似文献   

9.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族群冲突从国家层面向国际层面演变的方式之一就是“族群冲突的国际化”。族群冲突国际化的渠道主要有四种 :1、族群民族主义者和面临冲突国家的国际外交行动 ;2、来自于国家外部的党派干预 ;3、国际恐怖主义 ;4、难民流。大多数情况下 ,族群民族主义对世界体系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潘永强 《南风窗》2008,(7):82-84
跨越族群的投票行为一旦实现,就成功击垮国阵不败的政治神话,改写了一党独大的政治结构。3月9日凌晨,在马来西亚中部雪兰莪州的加影市,反对党的支持者聚集在竞选行动室,焦急地整理各个计票中心传回的结果,得票显示该区反对党候选人稳定领先。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1,(11)
没有人相信这一切会发生,但当这一切发生之后,任何人都必须做出反应。因为这一刻的发生,21世纪的世界牌局也许会发生变化。正如这一刻我们过去无法想像,未来的轨迹也许超越我们今天的假想。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消失,无疑具有历史的象征意义。作为20世纪美国神话和资本权力象征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的消失,似乎在透露某种特殊的气息:这个不遗余力地推进“美国价值的全球化”的国家,正面对着“全球问题的美国化”的挑战。世界的复杂、多元、包括不可理喻的一面,使得强大的西方国家所设想的全球治理结构,在某些地方、族群和势力那里,正在遭遇残酷的抵抗——在他们那里,宗教、种族、文化认同高于全球化的利益安排。  相似文献   

13.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为台湾新一届领导人。马英九的当选不仅是因为台湾多数民众对陈水扁当政八年贪腐表现的不满与否定,同时也是对马英九执政的高度期待,期待马英九领导的执政团队能够整顿吏治还政治清明,能够抚平台湾社会因蓝绿、统独、省籍、族群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纷争与不安。马英九高票当选显示台湾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在减弱,省籍意识在趋缓,尤其是马英九上任以后台湾社会中挑起族群与省籍矛盾的政策因素基本消失了,但不可忽视的是,民进党的族群意识还是比较强,民进党政治人物依然会炒作族群与省籍,从而使族群矛盾出现反复。因此,对国民党二度执政后台湾社会中的省籍与族群矛盾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对于了解马英九执政后台湾政局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动向与社会民情民意的走向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组成的地区,可粗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及二战后来台的被统称为外省人的四大族群。闽南人目前为台湾人数最多的族群,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客家人占18.1%;外省人占9.9%。目前台湾人口的年龄构成情况为:0—14岁:16.62%;15—64岁:72.85%;65岁以上:10.53%。  相似文献   

15.
族群分裂与宗教冲突是当代西方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根本原因.当代西方国家的民族分离主义有两种类型,一是与殖民主义历史记忆相关联的民族分离主义,以英国的北爱尔兰民族分离主义为代表;二是与历史上的征服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记忆相联系的民族分离主义,以西班牙的巴斯克分离主义活动为代表.当代西方民族分离主义具有族群动员、领土要求、族群冲突、宗教对抗、政治组织领导与军事组织参与、其发展受国际社会制约的特征.当代西方国家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趋于缓和,正经历着从对抗、恐怖、暴力转向对话、协商与和平,从试图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转向要求族群或民族自治的根本性转折.  相似文献   

16.
金磊 《国际政治研究》2023,(1):114-134+8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往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要素作为创新点和突破点。中国的少数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少数族群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少数族群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少数族群在历史中的世界观、人口移动、性别角色和习惯法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外交史、跨境田野调查和全球史的少数族群视角诠释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可以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西藏乡镇建设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社会转型阶段,西藏的社会矛盾开始凸显。社会矛盾与族群矛盾开始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社会矛盾转换为族群矛盾的可能性增长。从而使得民族地区的矛盾愈益复杂化,社会矛盾和族群矛盾的相互强化对西藏乡镇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标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共同体,是一个为所有欧洲公民创造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今天,多元主义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宗教间、民族间和族群间不断升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宗教、民族和族群内部对持对立立场的个体的压制。无论是共同体之间还是共同体内部的冲突,都是由于不同共同体对政治、文化和宗教认同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在展现了针对内部多元主义的挑战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之后,本文介绍了一种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替代性理解,即认为我们的忠诚是个人或个体认同的一部分。这种理解不同于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认同理论,后者来源于理查德·罗蒂的自由主义的后现代理论以及伯纳德·威廉斯的非认知理论。而本文则认为,个体忠诚的本质在于我们不会将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那些赞同多元文化事业但却持有不同于我们的价值观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使其政党政治出现五重变化,即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族群和多元政党制度并存、伊斯兰政党悄然崛起、东马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和最高元首虚位角色日益实权化。这些新变化折射出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其背后多重动因相互交织。马来人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反腐败进程持续深化、东马自主意识的强化和仇恨政治的推波助澜,是马来西亚政党政治产生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