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1990年第4期发表了全国青年研究学者协会和《青年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青年研究十年”笔谈会启事,在青年研究工作者和热心于青年研究事业的人士中得到广泛响应,现已收到不少稿件。从这期起,本刊将陆续选登质量较高的文章。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加,发表高见,展开争鸣,以使青年研究的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中国青年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认识中国青年组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将中国青年组织置根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进行考察,希望能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一、形成阶段早期青年组织首先产生于青年相对集中、各种文化思潮比较活跃的地方。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较多地集中在日本,他们在那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满清的腐  相似文献   

3.
获得工作——是青年期的第一愿望,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青年甚至在少年期就萌发的愿望——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基础。但实际上,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当他们一经成为“公民”而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时,他们就一刻也摆脱不掉社会和经济的冲击。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一段时期内,适用于青年生活经验的主要字眼儿将是:“物资匮乏”、“失业”、“不充分就业”、“焦虑不安”、“被动防守”、“实用主义”、甚至是“仅求糊口”和“勉强存活”等。虽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但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青年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寻求职业,总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从父辈那里继  相似文献   

4.
青年文化的兴起是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之一。它是伴随着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而逐渐彰显的。正如公认的那样,代际意识、代文化是从所谓“第三代人”——五十年代的红领巾、六十年代的红卫兵、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开始觉醒的。在此之前,青年文化只是成人主流文化的天然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当第一代人、第二代人说“我们”时,毫无疑问,指的是党和国家;第三代人说“我们”,指的是自己所归属的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5.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论农业现代化还是乡村建设行动,都寄望于青年农民承担更加积极的角色。基于对国内外青年农民研究现状的初步梳理,发现:国内青年农民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政策导向性;青年农民文化与价值观、新型职业农民以及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是排名靠前的三大研究主题。未来关于青年农民的研究可在青年农民的规模、类型与特征,青年农民与农业现代化,青年农民与城乡社会,青年农民的社会生活,国外青年农民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对青年农民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十四五"规划真正得以落实。  相似文献   

7.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青年的心理适应与不适应问题是促进或阻碍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贯穿于青年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研究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一、问题的提出在国外,对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已进行了一些研究。美国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试验中得出结论:“适应是青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在国内,心理不适应问题的研究只是零星散见在一些专著或论文中,对此问题至今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进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对于青年心理不适应的含义,虽然国内一些报刊、书籍中也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只从研究其它问题中引出这一概念,并加以解释说明,但从总体上看,对这个现象的描述不  相似文献   

8.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本课题的基本内容,要突破哪些难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及课题的预期效益。“青年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与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紧密相连。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年问题”作为社会学和制订政策的一个概念,是在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以后逐渐形成的。而在中国,整个社会对“青年问题”的格外关注和重视则是在七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的关系清晰地把握“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在当前社会变革期中的发展现状,了解它们间的互动影响及其今后的可能趋势,对于社会整体的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具有现实意义的。鉴于时下各家对“企业文化”与“青年文化”这两个热点的研究,所持的参照系和操作方法的各异,不免造成各人对一些概念、解释上的歧义与含混,故此作一些适当的陈述与廓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代”际概念是青年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点,当下60年代出生的人已经逐步从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位置,他们以自己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品性在中国当代文化精神建设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震动。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对社会改革也必然作出迅速的“反馈”。 (一)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青年的心态总的来说是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转变。几度春秋,几经惆怅。“两极”分离,“两道”拥挤,“两化”升温,“两型”转体,清楚地建构出当代青年政治、择业,交往、婚恋心态的整体模型。当代青年的政治心态随时代变革而全面震颤,他们的政治意识明显演裂成两个极端——高涨与滑坡。毛泽东重新走进青年的精神世界。回首往事,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这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显得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父兄的谈论中,一百遍、一千遍地听说了这个名字。他的丰功伟绩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灌输于青年头脑中。改革时代的政治风雨冲淡了毛泽东的画面,对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般说来,在代与代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父母楷模文化、并存文化和子女楷模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一、青年研究现状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青年问题及青年工作实践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青年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时地反映出了青年对社会改革的思考、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青年思潮及青年价值观的变化等一系列思想发展轨迹;二是从生理、心理、社会、青年观念等不同的侧面对青年展开多角度的研究;三是对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青年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这些研究对社会认识青年、对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年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以抽象的主观思维取代科学实证,采用“经院哲学”的思辩模式,搞玄学研究,囿于从书本到书本的概念堆砌、或空洞、华丽、夸夸其谈,或生涩、离奇、故弄玄虚;二是热衷于青年“本体论”的研究及“青年学”的内涵、外延诸多概念限定的争论、阐述,轻视实践,轻视应用研究,对现  相似文献   

15.
A.“代”的分野不仅仅是一个年龄问题。在当代中国,第三代人格外引人注目。回眸他们的人生历程,探究他们的心灵轨迹,对于认知今日中国之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的人喜欢或习惯于用年龄来标示代的分野,其实,“代”不只是一个年龄问题,它同时也具有社会的属性。严格说来,以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仅仅存在着由于年龄差异而造成的辈份之别,尚无现代意义上的“代”的分野;而在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多媒体共存的信息社会,“代”的分野不仅早已变为无可否认的现实,而  相似文献   

16.
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结构中的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密切相关。由于代沟的不可消弭,不同代之间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形式控制、疏离与对话,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青年话语形式听话的“乖孩子”类型、不安分的反叛者类型以及独立的先行者类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几个代际冲突热点事件的分析,指出当前中国代际冲突的实质在于青年话语的变迁以及主流社会对于这种变迁的不敏感。因此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之一是从制度和文化上赋予青年应有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力,加强双方之间的对话,将彼此之间的较量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处在一个“阵痛”不安、矛盾多变的时代。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当代青年的思想轨迹,无一不是时代发展之使然,新的,旧的;内的,外的;历史的,现代的,各种因素作用于青年,使得当代青年色彩纷呈。他们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相比,其思想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今中国 ,青年一代已成为电脑互联网潮流及其文化的主体。本文以 35岁以下的青年特别是号称“第五代人”的青少年为对象 ,对他们中主要的上网动机、心态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阐述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机制因素以及青年上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江华  杨思宇 《青年研究》2023,(5):45-55+95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青年网络社交的圈群特征及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连接”结构差异,可以将青年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划分为独立型、常规型和丰富型;其中,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中更为明显,丰富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中更为明显。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对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的青年相比,丰富型圈群特征的青年在政策参与和表达参与方面更为积极;在维权参与方面,则出现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间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为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困惑参与超越——社会变革与青年“文化人”的价值选择孙玉杰由于同时具备青年的冲动、激情和“文化人”的理想、追求,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但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面对社会转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而困惑、失落、冲突和激越。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