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做工作,笔者一直喜欢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一理念,用研究的方式对待工作,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每做一项工作,尽可能地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与掌握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主要观点和最新动态,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开展,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用工作实践来印证书上的理论,两相互动,往往能起到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效果.而且,用这种理念去干工作,经常能够体会到一种学以致用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柴振国教授主编的《合同法研究》以其崭新的理论观点和内容体系在合同法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江平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这本书是新《合同法》颁布之后,较早系统阐述合同法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格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总结我国立法与司法的实验经验,借鉴和吸收各国合同法理论,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合同法理论体系。作者依据新合同法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了整体编排,但并未局限于新合同法的体系和内容,而是从理论自身系统性和完美性的要求出发,对我国合同立法… 相似文献
3.
4.
认真贯彻执行《人民调解法》,依法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对发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法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根据需要积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统一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印章和标识。要依法规范人民调解员产生。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5.
经历了一段沉寂甚至衰落之後,进入新世纪,基於社会纠纷解决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治理战略的调整,人民调解得到了全面复兴和发展。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20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已于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人民调解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经费保障、调解协议、效力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调解矛盾纠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为帮助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人民调解员更好地学习、理解、贯彻《人民调解法》,全面了解《人民调解法》的基本内容,深刻领会法律精神,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本刊从第4期开始,设置法律·规章解读专栏,以《人民调解法》为依据,结合人民调解工作相关规章和实践成功做法,对《人民调解法》进行释义和解读,以期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8.
9.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8月2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 《人民调解法》),这部将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法律被认为是人民调解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6章35条,在总结我国民间调解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和原则,调解组织形式和调解员选任,调解的程序、效力等问题作出了规定.本文拟通过分析 《人民调解法》的立法背景和其现实意义、突出亮点及对其具体内容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对《人民调解法》务文中存在瑕疵的浅见等方面来探讨《人民调解法》的相关内容,以期对该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把握,为觅寻人民调解完善之途径奠定基础,进而为“大调解”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些许裨益. 相似文献
10.
11.
行政行为及其特征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确立行政行为的科学涵义,是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行政管理活动,健全行政行为法的首要前提.本文对行政行为进行了准确界定,论述了行政行为的主体要素、权力要素、法律要素的完整含义,特别着重纠正了理论界以往对行政行为法律意义的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行为的实质特征,详细阐明了行政行为的公益性、执行性、主动性、程序性,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理论界将行政行为的特征和行政行为构成要素相混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How optimistic are people's evaluations of their own memory as compared to that of most others? To find out, we asked 563 Sa. to compere their own memory for events, faces and names to that of ot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y, and especially young respondents, tend to be illusory optimistic about the power of their memory for events and faces, but not for nam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ult for evaluating eyewitness reports by tries of fact in legal ca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14.
《Justice Quarterly》2012,29(2):235-258
Recent research has re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suspects' demeanor affects police behavior. Reanalyses have supported this demeanor hypothesis, but none have considered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effect of demeanor with other extralegal variables. Utilizing systematic observational data collected in 24 police departments in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demeanor and suspects' characteristics interact, and ultimately produce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citation, arrest, and the use of force. These estimated interaction effects provid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demeanor in different contexts; more important, they acknowledge that officers accept some forms of disrespect but not others, depending on factors outside demeanor alone.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完善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强制劳动调解制度,将劳动争议调解作为劳动争议解决的必经程序;二是体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着重调解原则,应当在收费、监督、财政等方面落实着重调解原则的实现;三是通过转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性质和劳动调解组织与劳动仲裁组织的合一化建设,实现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置中的"三方原则"和中立性建构;四是将确立劳动调解协议具有合同效力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上升为立法机关的立法,以增强其约束力。 相似文献
16.
17.
一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伟大创造,是我国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人民调解被誉为"政法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并在国际上享有"东方一枝花"的美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论民间调解组织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重构之必要性。法院属一种严格的制度性存在。正是这种严格的制度性存在决定了司法所输出的正义更多的是一种制度正义、程序正义。程序固有其价值,然而凡物“有一利必有一弊”,司法在追求程序正义的同时所伤及的往往是实质正义。民间自治自决式的纠纷解决方式所侧重的实质正义,然而由于自治而不能自足。自治如被强调至绝对程度会出现社会松散和解体的趋势,导致国家难以及于社会,使“上下二层皮”、“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怪圈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挥之不去。域外诸国应对这一难题的措施是二者的相互独立与融合。一方面在保持诉讼程序的传统风格,维持诉讼程序的严格形式理性同时,将以实质理性为特征的调解、仲裁引入法院,使调解、仲裁过程中的交易行为获得司法 相似文献
19.
论调解与医疗纠纷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由于其所具有的尊重当事人意愿、程序灵活等特点,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具有兼顾医患双方利益保护、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等独特优势。分析我国现行的调解解决医疗纠纷新探索的几种代表性模式将有助于我国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推动整个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Dean G. Pruitt Robert S. Peirce Neil B. McGillicuddy Gary L. Welton Lynn M. Castrianno 《Law and human behavior》1993,17(3):313-330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the antecedents of long-term success in community mediation. Seventy-three mediation sessions were recorded and content analyz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at two points: immediately after mediation and 4 to 8 months later.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quality of the agreements—i.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olved immediate problems- and long-term success as measured by compliance, improv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the absence of new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joint problem solving by the disputants was related to complainant perceptions of improved relations with the other party. Also respondent perceptions that the mediation had been fair and that all the problems had come out were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long-term success in the eyes of the complainant. The latter results support a procedural justice analysis of mediation and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mediator attention to the respond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