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影响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角度选择相应的指标对青岛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实证分析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青岛市居民买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调控政策明显的遏制了居民的买房行为,降低了居民对住房的有效需求。在一系列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房价有较快实现回归理性水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对城镇居民房价容忍度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作为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房价直接影响其消费结构和生存质量。房价控制在城镇居民容忍度之内,不仅有利于房市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当前,我国的房价已逐渐超过了居民的容忍度,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房价,明确现阶段居民房价容忍度标准,是当前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房价虚高是当前我国一线城市最突出的问题,它已影响到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政府不仅要强化房地产及金融调控政策,加强舆论引导,还要着力于破解全国区域平衡发展难题,优化资源合理分配,方能实现我国房价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秩序与民生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作为一种生活必须品和重要投资品,既要保证社会群体的普遍可得,又要有一定的市场活跃度,以保持供求平衡。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表象繁荣,与住房保障不够完善有着很大关系。因为绝大部分居民只有通过在商品房市场上购买住房产权,才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众“人人都要买房、房价只涨不降”的心理预期。房价在已经超出普通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依然伴随着买方热情的高涨而快速攀升,这种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的表象繁荣,本身就隐含着市场的无序。无序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破解这一难题的思路须遵循以下逻辑:实施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稳定消费者预期,平衡市场供求,理顺市场秩序,通过营造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济适用房推出以来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关注,在其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分析其中购买对象界定不明、并不适用、房价失控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我国房价收入比演变呈现了波浪型上升趋势、各地区房价收入比差距明显、房价收入比社会差距扩大等三大特点;其原因分别是房价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区域房价差异大、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为优化我国房价收入比,应该把房价收入比作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之一,制定"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房价收入比目标,并把调控的重点放在降低中低收入居民的房价收入比上。  相似文献   

7.
跨国比较表明,城市化进程中房价与地价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构建人口城市化加速阶段房地产市场模型,对目前房地产市场某些流行观点进行反思,可以看到:房价决定地价,而土地稀缺性之说则系夸大其辞;政府利用对土地的垄断霸权,通过严格限制甚至减少土地供应量的饥饿营销策略与"招拍挂"制度安排,造成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推升地价与房价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扭曲,政府因此而成为高地价与高房价的最大获益者。高地价与高房价推高了生活成本,增大了居民生活压力,透支了未来几代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六稳”、“六保”的政策目标下,稳定房价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67个地级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地方财政支出、人口迁移以及预期对房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是推升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此外,全国层面的房价受到地方财政支出资本化的正向作用,东、中部地区房价受到人口迁移数量的显著影响,西部地区房价受到第三产业占比的支撑。因此,稳定房价的关键途径是维持购房者的市场信心,确保人口流入有助稳定东、中部地区房价?确保第三产业发展则是 稳定西部房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目前住房价格严重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其根源在于系列房地产理论观点的谬误百出,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实践运行缺陷。其中高房价必然性论点极具迷惑性,房地产支柱产业论极具欺骗性,这两大基础性观点如果不纠正,我国高房价还将继续一段时间,最后通过市场的强制力量促使房价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从目前我国城镇房价的涨幅、房价收入比、房屋租售比等因素看,房价近年来涨幅过快、过高、过度。2010年伊始,中央出台了一些调控政策,但房价依然不断上涨,青岛的房价也是持续上涨。国务院连续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滑,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和二手住宅环比价格首次回落,折射出楼市调控效应正在显现。但是,“新政”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政”缺乏治本之“疗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房地产价格普遍上涨,有些城市的涨幅已经相当大。去年国家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后,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个别城市房价开始下跌。但仍然有不少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房价的快速上涨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导致社会财富在相关群体中的重新分配,加速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房价上涨所引起的问题,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房价快速上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合肥市房地产价格呈现快速上涨的态势,通过对导致合肥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多方面因素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应对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房价居高不下,使一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获得巨大收益,而普通居民只能望楼兴叹。我国抑制房价上涨主要应采取措施:一是利用货币、税收杠杆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增加经济适用房土地供应;三是加快发展住房二、三级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2011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力进行分析,论证了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关键在于解决现阶段社会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抑制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不合理住房需求,平抑房价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我国利率对房价的影响,但与以往研究不同,文章重点考察了贷款利率和存贷款利差与房价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1998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和存贷款利差持续扩大对于房价的上涨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存贷款利差不断扩大,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房地产等领域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上涨。文章发现,缩小存贷款利率差对房价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提高贷款利率的影响,而且模型回归还表明房价变化有着很强的惯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抑制房价过度上涨需要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在提高贷款利率的同时,缩小存贷款利率差;二是坚持调控政策,打破房价上涨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暴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有效遏制房价飞涨,中央政府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在空前严厉的“新国十条”出台后,中央政府将利刃指向了以炒房客为首的投机需求。这为畸高的房价走向理性,实现软着陆,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楼市调控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必须明确调控目标,保持政策调控的连续性。针对房产投机和投资及骗购经济适用房这些问题,结合“新国十条”的相关内容,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刑罚规制,以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诚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包含普通消费品部门与房地产部门的多部门NK-DSGE模型中,通过引入预期冲击,考察了预期冲击对于我国房价波动的影响。模型整体拟合优度分析的结果发现,同时包含预期到的信息和未预期到的信息的模型相对较好地拟合了我国的现实数据;贝叶斯冲击分解的结果表明,预期到的信息对于房价具有较强的冲击效应,预期冲击可以解释我国房价波动的38.33%。因此,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过程中,政府可以事先公布政策立场以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预期,进而可以利用预期冲击的积极效应以达到更好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房价居高不下背后存在着中央调控与地方政府"逆向调控"的博弈.房地产宏观调空政策要起效用,关键的是要改进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开始着手将延迟退休政策提上日程。然而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各类争议直接导致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文章通过对G市城镇在职居民的简单随机调查,来了解城镇在职居民对延迟退休政策的真实态度。结果表明,不同职业群体、年龄群体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关注点并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的关注点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减少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阻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混居政策成为近三十年来欧美国家城市贫困治理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它是对社区效应理论的一个政策回应。基于社区效应理论,社会混居政策的支持者认为,混居可以为生活在高度贫困中的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摆脱贫困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居住环境,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形塑贫困居民的边缘性的反社会的文化习惯行为。但根据现有文献,社会混居政策试图通过居住空间临近来构建社区人际关系的互动机制,进而改善居民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态似乎不太可能,在没有额外的支持系统相配套的情况下,社会混居政策不足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