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治理与公民社会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构成一种双向进程。一方面,区域治理功能的整合提升,是以满足公民社会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公民社会自主化的发展,形成了对区域治理中公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为优化区域治理中的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深层次的法律运作关系,即区域法律协调机制与公民社会利益代表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是公民、社会和国家发展形成的动态系统。公民社会塑造着公民主体性,公民主体是构成公民社会的细胞单位;公民社会培育社会的自主性,社会自治是形成公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公民社会积累国家的有效性,国家主导是建构公民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视域看,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是和谐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治理的新领域;公民社会成长不仅需要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良性互动,而且必须在公民社会实践中进行三者逻辑关系的现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一个治理的社会。要实现良好的地方治理就必须保证各种治理主体,尤其是公民大众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话语民主。由于缺乏话语民主的支撑,我国的地方治理缺乏公民组织的有效参与。公民社会贫弱、公民文化落后、公民意识淡薄、公民能力低下、民主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地方话语民主的发展。建立健全以党群合作、政府与社会合作为核心的社会合作治理,拓展地方治理中的话语平台与话语渠道,健全中国特色的基层公民治理,从治理体制、机制上践行地方话语民主,是实现话语民主与地方治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威胁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而公民参与可以及时发现危机,整合社会力量,并对危机治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存在较多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参与机制不完善、相关的危机信息不透明、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不规范,等等。面对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必须从现实出发,正视当前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政府问责,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规范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行为,进而实现公共危机及时、有效的治理,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建设应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以一种合作的视野来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和发展这两大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趋势。党融入公民社会,实现治理与善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6.
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和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困扰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攸关的难题就是政府治理国家的理念、方式与制度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当前,中国治理社会模式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涉及到政府分别与市场、公司、公民、社会组织及中介机构的关系问题。政府治理社会模式的创新,可以让政府更有效地治理社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市场、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共同治理社会。这种多维度、多中心、高参与度的治理模式能够缓解政府减弱市场控制以后出现的权力空白,而高参与度意味着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能够通力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它赋予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在西方社会,公民参与治理的实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丁乙在罗马帝国兴起、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王权与教会统治、资产阶级出现以及制度化政体的确立等一系列历史进程中,公民社会也在逐渐形成与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的公民是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的动力。公民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扮演供给者、操作者、维护者、共享者四种角色,制度保障、激励机制、建设参与平台、公民文化的构建则是保证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审视,社会心态是人的感性自然存在和理性实践存在交相织就的心理态势,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并由其所决定的人在心理层面本质对象化的过程、实践和表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社会心态问题日益凸显复杂性和冲突性,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系产生着重要影响。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构系统化的培育路径,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推进现代公民心理发展,建构社会共识秩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