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句一部分人经常担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担心呢?一是同长期来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关;二是一些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所推行的打破平均主义、拉开差距的分配制度以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富民政策产生了误会。这种担心、疑虑和误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障碍,应当加以澄清。一、拉开差距不等于两极分化有的说,现在富的富,贫的贫,“富的一张分(谓拾圆人民币)丢在地上,也不愿弯腰去捡,穷的买一刀草纸,还要点了又点。”这不是“两极分化”吗?…  相似文献   

2.
王若望的《“两极分化”之我见》(载《特区工人报》第84期,以下简称《我见》),从立论到论证都有许多严重错误,必须进行严肃的批判。一、《我见》声称劳动创造价值的差异形成的收入差异会导致两极分化,把社会主义条件下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的政策?造成产生两极分化的条件。《我见》称道,两极分化不仅包括阶级剥削形成的富的越富,穷的越劳,也包括“因各人劳动创造不同的价值产生差异”同“管理企事业成绩突出和不善经营的差异而导致“在经济收入上也一定会出现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两极分化,”这实质上是把把社会主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分配原则下形成的经济收入的差异当作产生两极分化的条件,为其鼓吹两极分化寻求“新的理论依据”。人们熟知:两极分化历来是阶级分化的同义语,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  相似文献   

3.
1988年5月25日,邓小平同志与一位外宾谈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4-265页。以下只注页数)小平同志这段观点鲜明的论述,使我们加深了对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解。这不仅使我们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而且坚定了我们脚踏实地干社会主义的信心。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不少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把西方国家想象成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充分“民主”和“自由”的“天堂”。这无疑是一种糊涂的想法,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认识不够的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在  相似文献   

5.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以来,苏联七十年的历程、中国四十年的成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进步证明了这一论断的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然而,现在展示在地球上的社会主义还远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完全的社会主义,是处于初始阶段,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的不成熟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于这一点我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某厂有个青年工人,由于不遵守劳动纪律,每月从来没拿到过全薪加奖金。领了工资,过上十来天“富”日子,接下去就过“穷”日子了。为此,他在车间声名不佳,自己却习以为常了。为了转变他的思想,领导上给他换了一个车间。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原来车间的旧帐要不要算?新车间的党支部书记考虑到他进新车间后没犯过纪律,决定不记老帐,建议发给全薪与奖金。当这个青工拿着这样一笔以前从未领到过的工资与奖金时,不禁怔住了,心灵为之一动:新领导并没有用老眼光看自己。这时候,支书又帮他安排好一个  相似文献   

7.
他只凑凑合合读了5年书,自幼“克星”紧随,后又蒙受无端之辱而历尽坎坷,却由一名“地球修理工”腾跃为“托拉斯总裁”。现在的齐鲁大地上,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陈仕禄。 他的观点不同凡响:我们共产党人搞改革开放,只有金钱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美、共产党人的本色也越来越鲜明,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只是富足了日子而丢了本色,那就无异于背叛!  相似文献   

8.
糊涂·明白·真理──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点议论任崇堂邓小平同志讲: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摸着石头过河”。对此曾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他们说,这句话意味着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这个问题上,领导是糊涂的,领导糊涂,群众更糊涂,用这种思...  相似文献   

9.
葛殿军同志: 你寄给《河北日报》编辑部的信转给了我。你们在学习“两本书”的过程中,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上不太一致,这并不奇怪。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也不完全一致。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你们参考。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仍然坚持我在本报2月25日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二是要有‘中国特色,,这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  相似文献   

10.
张戈 《瞭望》1990,(13)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放弃本国几十年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宣布奉行“民主社会主义”,这在世界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作点扼要介绍。 “民主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是由社会民主主义发展变化而来的。现在这两个概念在很  相似文献   

11.
这篇报道,着实令人兴奋。 从谈“边”色变到谈“边”色舞,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变化!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人民满怀热情地迎接开放大潮,因而活了一条边,富了几城人。开放才有出路,开放才能富民。这又是一个明证。 我国有辽阔的边疆地区,仅陆疆边境线就有2万多公里。这辽阔的地带是国界,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 过去,边疆地区总是与“穷”字联系在一起,现在,时代赋予了边疆地区由穷变富的契机。下围棋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处于“边、角”地区的人民能不能建设起金角银边,就看能不能抓住改革开放这历史的契机,并在开放的同时,花大力气搞好开发。这一点,也提到了黑龙江省的议事日程,更令人宽慰。 开放富“边”,开发富国。抓住机遇,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前景将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报告还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这就为我们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代化究竟是指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至今没有搞清楚。这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给我的印象是,现代化建设就是经济建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离开了政治建设,单纯搞经济建设,是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现代化,但是,这种现代化远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且是政治意义上的现代化。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八年,确实比解放后的任何时期都要好,不仅为“文化大革命”十年所不  相似文献   

14.
施平 《瞭望》2002,(12)
邓小平曾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思想:社会主义最大 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 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设想,在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邓小平当时说的,还主要是指沿海与内地的地区差别。时至今日,贫穷与富裕的差别,不仅表现于地区之  相似文献   

15.
张曙光 《理论视野》2010,(12):15-16
近年来,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许多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如对“中国模式”就有颇为不同的理解。我赞成用“中国道路”,至于它是否一个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中国道路”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不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评价这三十多年来走过的道路?对此,我的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广东“富帮穷”,已成为当地各报乐于报道的一个新领域。打从去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定下由深圳、广州、佛山、江门、中山、东莞、珠海等7个沿海富市,分别跟梅州、清远、汕尾、韶关、阳江、河源、和平等7市县结成富帮穷对子以来,两两之间,频频  相似文献   

17.
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党内的正常批评难以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缺少严肃认真的批评内容。原因有两条。其一,从客观上来看,这是把党的团结与“一团和气”混为一谈的结果。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强调安定团结,就不应该再提开展批评,害怕因为开展批评而影响团结。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绝对平均主义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的表现。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吃惯了大锅饭,思维模式往往停留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水平上。认为既然缺点错误人人有,就没有必要去批评别人,对缺点错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否则就认为会使矛盾扩大化,不利于安定团结。其二,从主观上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在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是考虑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总出发点。这个问题理论界正在展开讨论,这里说的是个人的一些认识。一、提出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1、问题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遵循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以往的理论有许多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成果。1985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对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说道;“如果说,我们总结的经验有很多条,那未很重要的一系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3页)前者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质和本质特征,后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规律性。两者是不可分的。这是一系列认识成果的总的归结。  相似文献   

19.
《瞭望》1985,(18)
——当前,世界上带全球性的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经济问题。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南北问题就是富的富,穷的穷。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筑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贫困的基础上。解决南北问题要靠南北对话。不过,单靠南北对话还不行,还要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现在,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第三世界的发展,是和平力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安定的稳定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从总的方面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是缺乏充分估计的。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仍然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不能彻底摆脱“穷过渡”思潮困扰的局面。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