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在三919年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时,台湾已被[1本霸占了24个年头。当时,澎湃兴起的世界新思潮和祖国大陆磅榜的“五四”文化革命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隔绝封锁,传入台湾岛内,迅即掀起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知识分子,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运动团体“应声社”,表示要同祖国“五四”运动“同声相应”。不久,台胞在东京成立的“启蒙会”扩展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报》,弘扬民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2.
安东 《台声》2014,(8):81-82
今年7月,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台籍知识分子在岛内建立的第一个合法政党——民众党创立87周年。尽管台湾民众党自1927年7月10日结党,至1931年2月18日被日本殖民当局强行取缔,仅仅存在了3年7个月。但谈及上世纪20年代起,在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内与日本殖民当局展开非武装抗争,掀起台湾同胞反帝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却不能不谈及台湾民众党。  相似文献   

3.
林履信(林尔嘉之子)20世纪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殖民地台湾新文学中文作家的文化想象形态为分析对象,探讨中文文本对特定文化对象的认知状况和认知态度,从中文写作的“日本想象”和“台湾想象”入手,考察想象重心的转移和想象形态的变化。“日本想象”从单一组织直接民族冲突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对殖民社会制度的质疑;“台湾想象”在悲苦民众形象之上增添了对民族性格和知识分子处境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金奕 《两岸关系》2013,(10):12-13
今年以来,从反对文林苑改造、反对兴建核四,到洪仲丘案引发的“自衫军运动”以及大埔拆迁抗争,一个个社会群众运动相继在台湾岛内登场。这些运动的共同点都是关怀所谓社会公义和弱势族群,应当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通过不同政治势力的引导,这些运动也显示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台湾社会未来将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941年前后台湾<风月报>上爆发的"台湾诗人七大毛病"的论争,是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的延续."新文学"一方强调文学要有社会性、时代性以及表现真情实感,反对摹仿、做作;"旧文学"一方则更注重于艺术形式的完美和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反对承担社会使命.论争中鲁迅、胡适等的一再被提起以及注重时代性、社会性文学理念的契合,再次证明了台湾新文学与祖国五四新文学的密切渊源关系.而旧文学历经20年仍未被新文学所打垮,原因之一在于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固守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岛内,人民悲愤异常,纷纷拿起武器,与日军进行斗争。虽然最终台湾被日本人占领,但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奴役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伴随日本在台湾统治的加强,台湾同胞斗争的方式也逐渐从武装反抗转向和平运动。因为早在1907年梁启超就曾对林献堂说过: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下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出现了闽南语的生存危机 ,台湾一批有识之士起而呼吁振兴本土语言 ;针对文艺脱离民众的状况 ,新文学运动内部也开始探索文艺大众化的途径 ,一些人主张用闽南语进行文学创作。由于闽南话在台又称台语 ,故此一运动通称台湾话文运动。从本质上看 ,该运动是台湾人民抵制日本殖民同化政策、拯救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及闽南语这一中国地方语言文化的民族文化自救运动。  相似文献   

9.
<正>1895年6月日据以后,日本殖民者就开始以武力和行政力量推行所谓“国(日)语运动”,企图以日本文化取代中国文化。1937年前后,日本殖民者又全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全部改造成忠实的日本天皇的臣民。日寇血腥的侵略和残暴的殖民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给台湾社会造成了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10.
党外运动是台湾目前最大的政治反对势力,正确认识这股力量,把握其发展趋向,对于研究当代台湾政治、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探讨党外运动的阶级基础,又是认识和研究党外运动的必要前提。三种观点目前,对党外运动阶级基础问题,有三种较为典型的观点。一是中小企业主说。主要依据是:七十年代以来,中小企业主和知识分子已逐步取代老一代党外势力,而现在的党外势力中,中小企业主占百分之六十。这批人受台湾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在台湾思想界,围绕五四新文化的历史评价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国民党官方、现代新儒家,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国民党官方将五四新文化看作是在大陆失败的罪魁祸首;现代新儒家肯定五四的民主与科学理想,但反对五四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态度;而自由主义派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边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一边反击新儒家的文化批判,三方构成一出颇具复调色彩的文化论争,并对当代的台港思想界形成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1895年3月,日军攻打澎湖岛,清军和台湾人民就开始了武装抵抗。台湾的武装抗日斗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1915年的台南西来庵事件。1915年以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武装斗争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在文化领域的反殖民斗争,主要形式包括创办报刊、诗社、文社、剧团、书房、私塾、学会、研究会等,千方百计保留中国文化,尽力抵制日本殖民者掀起的日语教育和“皇民化”狂潮。在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反对日本殖民者斗争中,台南的连横是一员战将,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7,(8)
<正>近年来,国内地区发生"邻避事件"。其实,"邻避运动"起源于欧美,20世纪80年代一度达到高潮,此后日本、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发生。市民所反对的设施从垃圾填埋场、焚化炉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传统邻避设施,延伸到地铁、机场、监狱、收容所、精神康复中心、戒毒服务中心,以及公屋、养老机构这类明显有利于社区、服务于日常生活需求的  相似文献   

14.
<正>1895年6月至1945年8月,是台湾历史上的日据时期,既是日本殖民者残酷压迫和剥削台湾人民的历史过程,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根据日本殖民者编写的《台湾总督府警察沿革志》《台湾宪兵队史》等文献资料记载,这一时期,台湾人民发起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包括武装抗日运动、政治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民族革命运动、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其中,武装抗日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前,其他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以后。台湾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伴随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私有化政策普遍被认为对于工人的劳动与雇用条件及薪资水平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面对这个政策的推动,具有劳工代理人身份的工会组织,通常被期待扮演一个对抗的角色.反对私有化政策,以确保工人利益.然而,并非所有的公营事业工会采取反对私有化政策的态度.从台湾工会运动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工会面对民营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体制的变迁是导致台湾工会组织体制、与政党和政府关系以及工会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在台湾"海洋文化"讨论热潮的背后,掀起了一股文化分裂的暗流。一些人声称台湾文化的本质是海洋文化,同时将中国文化定性为大陆文化,否定中国海洋文化的存在,企图以此割断两岸文化的关系。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为"台独"势力分裂论调服务的政治目的,从历史事实来看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7.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8.
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长期以来孤军作战的台湾人民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再只是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要求民族解放的运动而已。它已经纳入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份。此时,台湾全岛进入所谓"战时体制"。日本帝国也加紧对殖民地台湾进  相似文献   

19.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21)
<正>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由于清政府无力救援,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日据半世纪,从反对割台议和的斗争、武装抗击日寇占领、辛亥革命前后的武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