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成本主要包括腐败行为人付出的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受到的法律制裁和承受的道德谴责等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腐败能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每位权力人在实施腐败行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即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问题。腐败收益是指由于权力的不负责任的滥用而为权力人带来的非正当收益。它包括收受的贿赂、贪污所得的财产以及权力肆意运用带来的其它收益。腐败成本是不正当的权力运用使权力人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进行腐败活动时行为人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时间和心理压力,以及腐败行为被揭露后所受的制裁、谴责等等。作为“经济人”,只有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权力人才会实施腐败行为。用公式表示为R>C,其中R表示腐…  相似文献   

3.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文通过对腐败成本的探讨和对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的比较,根据我国腐败行为的"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现状,提出以提高腐败成本的方式,来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构筑反腐防线。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微观机制: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产生腐败的动机很多,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从腐败动机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腐败分为两类:行政腐败和政治腐败。行政腐败主要指的是公务员为了个人或其亲属谋取经济利益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政治腐败指的是高层政府官员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为谋取个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或集体腐败行为。对公务员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敏燕 《先锋队》2012,(33):36-37
腐败是指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当公职人员从事腐败或犯罪活动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时,其腐败的动机增加;当腐败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铤而走险"。而当公职人员廉洁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时,他就具有廉洁的动机;当廉洁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廉洁一生"。可见,腐败成本直接影响到腐败的动机和行为。如果能使腐败成本超过腐败收益,就能有效地抑制公职人员进  相似文献   

6.
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与反腐败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敏  华阳标 《求实》2006,(9):45-47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的产生与遏制,主要取决于腐败的成本收益与反腐败的成本收益之间的博奕。当腐败收益远远大于腐败成本时,寻租活动就猖獗,腐败就会滋生蔓延;当政府加大反腐力度,致使腐败收益等于或小于腐败成本时,腐败活动就会收敛,腐败现象就会得到遏制。因此,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和社会的反腐败机制,使“漏网之鱼”越来越少,让腐败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声誉上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7.
腐败成本直接影响到腐败的动机和行为。我国腐败成本较低,深化反腐败斗争必须加大对腐败者的刑事惩罚力度,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提高腐败的法律成本、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  相似文献   

8.
提高腐败成本:遏制权力腐败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反腐败方面花费的精力不小 ,每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的数量也不少 ,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卖官鬻爵、徇私枉法等腐败现象却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甚至在一些地方或行业还呈滋长蔓延之势。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击的广度和力度不够 ,致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远远小于腐败的收益 ,对腐败分子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以致使腐败分子“前腐后继” ,腐败现象愈加严重。“舞弊者得利 ,则效仿者至 ;舞弊者受罚 ,则接踵者绝。”因此 ,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教育与打击两手抓” ,在加强思想政…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4,(15)
“腐败成本”该怎样计算有人细算了三笔“官员腐败成本”账。经济账:为不义之财放弃已有优厚待遇不值得;法纪账:贪赃枉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良心账:对不起组织、人民和家庭,将受到道德和良心的审判。这三笔账,算得一清二楚,全面、准确地阐释了“腐败成本”。但是,我感到这个算法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腐败者败露的可能性。如果腐败者败露的概率是零,那么形式上的惩罚再大、损失再多都无济于事。当腐败的好处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账”、“法律账”、“良心账”的总和,贪官们“前腐后继”也就不难理解了。(雪里埋)官员的责该怎样问近来…  相似文献   

10.
在党风廉政教育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能让商品交换的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这是针对党内的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告诫广大党员的。那么,什么是商品交换的原则?党内腐败行为是不是商品交换原则渗透的结果?如何理解商品交换原则与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腐败有三个要素,即“腐败主体、腐败对象、腐败机会”。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腐败行为都不可能完成。开展反腐败斗争,就要针对这三要素,制定科学、管用、有效的预防和惩戒对策,而加大“腐败成本”就是良方之一。一、“腐败成本”的含义及分析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谋取一定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叫成本。“腐败成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腐败行为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制裁和谴责,包括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具体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或名誉损失、道德法庭…  相似文献   

12.
遏制腐败必须提高"腐败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领域,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搞腐败也有一个成本收益问题,如果腐败者仅以微小的成本投入就能够获得大量的非法收入,并且被查处的几率很低,甚至可以“边腐边升”,“越腐越升”,就会诱使更多的人走向腐败深渊。只有不断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当“腐败成本”高于其收益时,才能真正使那些想涉足腐败的人望而却步,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一、必须提高腐败行为的直接成本所谓腐败的直接成本,即实施腐败行为时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有的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紧靠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能任意开支国家的巨…  相似文献   

13.
腐败成本是指人们在权力与利益相交换时所作的投入 ,或者说所付出的代价。腐败作为公权执掌者的非法谋利行为 ,其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追逐和实现个人或者团体的利益 ,这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原动力。古今中外所发生的一切腐败行为 ,无一不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认真研究腐败成本的构成和提高腐败成本的途径 ,对惩治和扼制腐败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从一般意义来说 ,腐败成本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名誉成本 ,是指腐败行为者所付出的名誉代价 ,主要有政治声誉、道德声誉和个人声誉等 ;二是纪律和法律成本 ,是指腐败行为者…  相似文献   

14.
方涌  蒲勇健 《探索》2003,(6):117-119
道德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作出道德选择总是要受到经济法则的制约.通过对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道德行为存在一个最大值,而不道德行为不具自我中止的倾向.对道德机制的重新设计,改变了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会起到激励道德行为和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果翻开近年查处的腐败分子档案,就会发现这些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的。他们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其下属并不是全然不知。即使是“会上反腐倡廉,会下受贿捞钱”、“白天艰苦奋斗,晚上吃喝嫖赌”的隐蔽型,也并不是没有一个下属对其违法违纪行为全然不晓。如果在腐败分子刚学会用权力捞取好处之初,在腐败之欲刚刚滋生蔓延之时,其下属能及时给  相似文献   

16.
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成本与腐败有密切关系,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包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家庭和社会生态成本。腐败引发行政成本的机理包含:政府行政权力行使中缺乏有效制约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经济转型诱发行政“寻租”导致行政成本的非常化,政府内部利益化与利益分化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度化的腐败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从遏制腐败入手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必须从政府组织的层面着手,规范各级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从根本上界定公共管理职能,精兵简政,强化预算,依法行政,建立仿企业的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17.
近来,“弯道超车”成了热门词汇。有人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弯道”上,此时正是超越对手的良机。但笔者以为,对“弯道超车热”要辩证对待,冷静思考,算好成本账、风险账、实力账。  相似文献   

18.
"边缘腐败"是一种处于腐败违法犯罪边缘,游走于规则、程序边缘,难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予以惩处的的腐败行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边缘腐败行为让人怵目惊心,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竞争竞选、政治发展、求职就业以及经济利益追求上存在边缘腐败行为。高校必须构建校园腐败遏制机制,防范和矫正大学生的边缘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9.
报刊发行须算成本账,一是要算清发行成本回收周期,印报、送报的总成本分摊到单份报纸后,靠订报款何时才能回收成本;一是要算清投入产出比,编印、发行报纸的总投  相似文献   

20.
腐败分子和黑恶势力的相互勾结、相互渗透,是当今某些党政干部腐败和黑恶势力犯罪的又一大特征。“官员雇凶杀人”的最直接起因之一是,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护他们已经获得的腐败收益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用人失察以及对官员获取不正当利益抑制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