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被害预防     
当前,世界各国犯罪预防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从被动预防犯罪到主动预防犯罪;从法律制止到物质制止;从立足于行为人预防到被害人预防。犯罪被害人研究表明,要真正实现减少社会的犯罪,仅仅从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这一角度考虑是不够的。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犯罪预防和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中心的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以动态的观点去理解和分析被害预防才是全面的、科学的。也只有将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分析总结出她们杀害被害人的原因包括经常遭受被害人的家庭暴力、受虐之后得不到亲人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等外部原因;以及文化水平较低、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知和不稳定情绪、法制观念淡漠等受虐杀夫妇女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犯罪被害人与犯罪被害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从生理分布看,一般男性比女性易被害,青少年比成年人易被害;从时间分布看,深夜和每年的10-12月被害的比例最高。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微信招嫖类诈骗犯罪是以微信为主要犯罪工具的一种新型电信诈骗犯罪,近年来案发数量持续增长且分布地域广泛,具有犯罪人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被害人分布广泛、存在过错行为等特征。微信招嫖类诈骗犯罪在社会层面源于性开放理念的影响、财富目标与合法手段冲突等,在个体层面源于违法价值观念传播、犯罪人的侥幸心理等。为预防和控制此类犯罪,需重视就业和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微信监管力度,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发生的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为分析样本。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的犯罪人多为年轻成年男性,以低学历的农民和无业人员为主。犯罪多由琐事口角纠纷引发,酒后犯罪多,被害人存在过错的特征明显。犯罪多发生在夜晚的街头,且暴力程度深,后果严重。特定情境诱因的影响和情境氛围对犯罪人的刺激,无聊症候群导致犯罪人生命存在感缺失的内心体验,以及暴力亚文化的侵染等是非侵财型暴力团伙犯罪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狭义的家庭暴力是亲密伴侣之间存在的暴力行为。广义的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可以扩展到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暴力的行为内容包括身体暴力、经济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心理暴力等。由于家庭暴力本身所具有的行为隐秘性以及起诉率低等特点,使得家庭暴力的遏制存在很大的难题。同时,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现象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强家庭暴力的预防与治理,以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专利权被侵犯现象非常突出.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的数量特征、类型特征、被害人特征、犯罪人特征、专利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关系、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的民事救济状况等六个方面对此类犯罪被害现象进行系统的描述,并以此为基础,从侵犯专利权犯罪被害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日常管理、应对纠纷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被害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的受虐者人数众多、对象广泛,妇女、子女、老人甚至某些男性等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一些受虐人群在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极端的"自救"方式--杀死家中的施暴狂.当前对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极不统一,且存在量刑畸重的现象.由于受虐人群杀人犯罪有其复杂的原因,受虐人群作为长期受害者都不应判处死刑.对此类案件,应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通过司法控制死刑的适用,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明确受虐人群杀人案件的量刑标准.并可以通过发布典型判例对下级法院给予量刑指导.  相似文献   

9.
家庭暴力常常困扰着检察机关、法官和律师,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以暴抗暴,杀死施暴者,如何量刑?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科博士提出了著名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充分描述并反映了受虐妇女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模式,从而指出了她们对施暴者的暴力威胁作出的过激反应的合理性。这一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突破了刑法在传统意义上对正当防卫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犯罪人还是被害人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它们是犯罪行为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犯罪被害人存在被害性,有其被害性的心理表现。因此,重视对犯罪主体的心理研究,加强对犯罪被害人心理的探讨并提出有效对策,是预防或减少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漫谈犯罪被害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犯罪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仅从犯罪人角度研究犯罪是不够的,犯罪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固然重要,但被害人在犯罪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二者的关系看,存在四种互动模式: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冲突模式、被害人催化模式和斯德哥尔摩模式。在上述四种模式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因素通常被认为是犯罪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并不单纯是自身因素决定的,而是自身的素质、经验等因素同来自被害人方面的被害要因——被害人的言行及其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诱发或者强化加害者的犯罪动机的事情和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被害防范需要从被害人的层面和角度展开:保持足够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被害因素;注意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以最大限度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并提起诉讼的案件,"取证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主要是由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的隐蔽性、取证主体的非专业性、证据的易变性和不易保存性等特点造成。针对此问题,应该加强公安机关取证辅助力量、提升取证人的取证意识和取证能力、积极贯彻《反家庭暴力法》的告诫书制度、强化家庭暴力现场的证据固定工作,以及提升社区警务室反家庭暴力工作质量;构建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多机构联动取证辅助机制,即在加强社会其它机构单独的取证辅助力量基础上构建它们的联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被害预防在犯罪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犯罪预防和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中心的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犯罪人与被害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以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去分析和理解被害预防才是全面的、科学的,才能充分发挥它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犯罪是加害与被害之间互动的产物,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应当引入犯罪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通过对真实知识产权刑案进行实证分析,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角度就知识产权犯罪的特征、规律等问题进行探索。知识产权犯罪有其固有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犯罪人与被害人多为同行、雇佣等密切关系。知识产权权利人应增强防范意识,从内外两个方面保护其知识产权,使之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互动关系研究多限于静态化的几类互动模式的介绍与阐述,缺少对犯罪具体情境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在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动态人际交往过程的考量。以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中的环形模型为研究视角,从抢劫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具体行为入手,将抢劫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关系置于环形模型中进行定量研究,可以实现将抢劫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抢劫犯罪人的后续行为。从被害预防角度来说,正确地认识并预测犯罪人的行为,有利于被害人在遭遇侵害时及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犯罪人固然罪恶难赦、理当严惩,然而,如果从被害人及其被害预防的角度而言,被害人也应当努力消陈自己在刑事犯罪与被害过程中的“诱饵”作用,以有效地预防被害、预防犯罪。一、被害人“诱饵”作用的概念犯罪被害人的“诱饵”作用,是指犯罪被害人由于自身存在着易遭被害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建构与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损害赔偿为基点建构的被害人量刑建议权,具有对犯罪行为人进行惩罚和对被害人进行赔偿救济及优先保护个人利益之功能,亦是有效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立法建构与司法保障,有利于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和被害人转化为犯罪人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系列杀人犯罪案件数量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女性为侵害目标的系列杀人案件占大多数.本文对30起案例中的犯罪人从9个维度、被害人从3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1)系列杀人犯罪有一定规律性;(2)被害人中有一部分属于有责任被害人;(3)系列杀人犯罪人不全是变态者.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预防系列杀人案件发生、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启示,以期为预防、减少此类恶性案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对被害人非人格化的技巧 ,以规避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国家和社会在犯罪控制中也有一个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过程 ,但是 ,这种对犯罪人的非人格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今天已经变得不应该、不必要也不明智。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阻却 ,提供了一个潜在被害人避免犯罪侵害、国家与社会控制犯罪、矫治犯罪人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法律关系“三元结构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刑事法学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犯罪人(加害方)的角度着手的,很少从被害人(受害方)视角去考察。但作为确定刑事法学研究架构的刑事法律关系,其主体应当包含被害人,即应将传统的刑事法律关系———犯罪人与国家的"二元结构模式"改造为犯罪人、被害人和国家的"三元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