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和维护警察执法的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是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警察执法的能力限制,执法缺乏合法性、公正性、严肃性,以及执法形象不佳和对暴力抗法者的打击处理不力,导致了警察执法权威的失落。要树立和维护警察执法的权威性,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包括国家法制的完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和警察自身的示范效应等。  相似文献   

2.
报告认为,广州市社会治安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群众安全感有所增强,但是,治安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活安问题仍然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未来几年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犯罪的社会危害仍然严重。解决治安问题关键在于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特别要在严打、扫除黄赌毒黑、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以出租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开展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提高公安政法队伍战斗力等方面下功夫,力争用3年时间使广州市治安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原有的传统治安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寻求管理对策时,要结合网络社会治安的特点,注重传统管理手段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网上与网下的结合。同时,要坚持"打防结合,重在预防"的理念,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和谐安定的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5.
当前社会治安问题之我见佟沐洁,李良栋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同通货膨胀、国有企业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薄弱等并列为影响改革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妥否,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对此,社会各界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6.
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前农民的原子化状况使村庄很难内生秩序,而使得通过行政嵌入形成秩序成为宿命.强势的地方行政在维持地方秩序的同时又掠夺农民,谋取私利,因此必须通过体制内的县乡民主来制约地方行政.现实可行的途径是将乡镇政府改为县级的派出机构,并通过完善选举和强化县级人大职能来约束具有强势能力的县行政权力及其派出机构乡公所.当前县乡村改制的目标是"强县、弱乡、实村".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当前,乡村社会的秩序建构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分析了多元秩序的冲突及原因后,进而提出主张:要夯实基层民主的根基,要实现法理秩序与礼治秩序的良性互动,还要确立乡民的规则意识,夯实建构乡村法治秩序的基础,整合乡村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新农村的社会治安稳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安问题,不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只有集全社会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在新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上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社会治安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安是一场社会各阶层的行动;社会治安是一场全民教育运动;社会治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9.
农村边远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边远地区的社会治安问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法律意识淡薄 ,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各警区缺乏有效的协作 ,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因此 ,只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 ,切实落实党的农村富民政策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和地域合作 ,加大打击力度 ,才能实现农村边远地区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大力加强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法治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但现在我国广大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治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对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必须在清楚认识农村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后,通过改善农村法律体制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在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同时,其中少数人的违法犯罪等失范行为也使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之所文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现存制度有所缺失,不能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应当在摒弃歧视农民工思想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东营市围绕城镇化建设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治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还很多。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治安防范机制为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已成为东营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支持,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道德上的号召力和人格上的感化力都比其他阶层具有较大优势,乡村知识分子对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的基层政权由士绅阶层掌握,士绅阶层在长达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是乡村的实际管理者,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国家政权深入乡村,士绅阶层退出基层管理,演变成了乡村知识分子群体.随着近年来基层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的重要影响力量.因此研究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社会治安维护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必要,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度和经济地位,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农民以外出打工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基础上 ,法治的有关建设难以进入乡村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 ,乡村内部所承继下来的对于秩序与法的实践虽有些松动 ,但仍在延续之中。因此 ,要使乡村的秩序与法进入中国现代化的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要做的努力还相当地多。从乡村本身开始 ,使人们卷入一种市场化的生活 ,这种市场化的生活正是现代法治的背景 ,也许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涌现出了大批的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也相应地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盛行以及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我国留守女童的教育问题更为严重,她们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益的价值定位(一)对效益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益的理解。效益本是经济学中的名词 ,主要是指一定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收益减去成本支出而得到的效果 ,它强调的是事物运行的结果。而易与之混淆的一词是效率 ,它重于强调社会活动的过程 ,是某事物在运行中产生的收益与支出的成本之间的比率。二者间的不同之处在于事物运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必然以效率的提高为前提 ,而效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预期效益实现的最大化 ,因为效益的实现还有赖于事物在运行中不同目标系统的设置方向合理与否。由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治安问题。以德阳市为例,根据2000-2015年城镇化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有关数据,从积极的主体事物也会派生消极因素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见一斑。德阳市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派生出的消极因素对社会治安构成诸多影响。对此,应有针对性地从以下方面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物质基础;重构价值规范体系,夯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根本保障;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做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方式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一、世纪之交农村治安问题引发关注 中国农村一个世纪来的沧桑巨变是中国百年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皆发韧于农村。因此,成功的革命与改革实践愈加凸显出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强劲的市场经济浪潮滋润并催苏了已板结久远的古国农耕文明,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安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为暴力犯罪突出,侵财犯罪严重。流氓恶势力活动猖獗,社会丑恶现象蔓延,群体性事件突出。其原因在于农村政权控制能力下降,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派出所基础工作薄弱,农民自身防范意识薄弱。为此,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区警务以改善警民关系.积极组建村级防范组织,积极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及防范教育,加强物防技防等,从而加强对农村社会治安的防控。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历来是我国对外通商的口岸。随着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口流动量迅速增加。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既有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给社会治安增加了很大的压力,违法犯罪率上升。所以,研究和探索人口流动与社会治安问题十分必要。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认识。一、人口流动现状 1979年广东实行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急剧增长。以广州、深圳为例,广州市流动人口的日平均数,1976年为19万人,1979年为23.5万人,1989年为30.6万人,1985年为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