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是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特殊类型,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相比,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矫正工作者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施主题不同的思想、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并根据其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有利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身心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刑罚目的和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状态,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矫正项目。心理服务具有专业科学性、对象针对性及特殊的"中介作用"等独特专业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效果,促进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个别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犯是一类特殊的犯罪群体,其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具有心理尚不成熟、易结群、易冲动、渴望得到他人尊重、易受不良风气影响等特点。由于未成年犯其犯罪危害性低、有较强的可塑性、易于矫正等,将未成年犯放在社区内服刑,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方案,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率,降低自身的标签意识,预防其重新犯罪。目前,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存在制度构建上的缺失、执行形式化严重、教育矫正缺乏分类、矫正项目缺乏针对性、对违规未成年犯的处罚缺乏中间制裁等特点。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构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和许多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使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其顺利回归社会,不能够按期解矫。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服刑人员的认知偏差进行调整,是一种简单、直观、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矫正方法,是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干预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由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身心特点,需要对他们实行特殊的社区矫正制度。对此,应当恰当作出刑事判决、发展专门工作队伍、恰当开展矫正工作、努力避免消极标定。这些方面应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犯罪人既是加害者,也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弊病的受害者,在本质上属于犯罪的载体,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应当对他们采取宽容和帮扶的态度。对未成年犯罪人应当尽可能采取社区矫正的措施,而且应当将更生保护作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最重要的功能,以更生保护的理念和制度引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向完善,从而实现教育矫正和帮扶矫正的有机统一,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防控与儿童利益保护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的特征不应仅仅体现在矫正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进行,更体现在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活动的广泛参与上。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区矫正已经被确定为刑法执行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刑罚矫正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理应朝着纵深发展。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身份、职权的不明确与社区矫正机构的未法定化一样,阻碍着社区矫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确定社区矫正执法人员的社区矫正官定位,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专业化、区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更好地体现社区矫正的特点。加强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职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加快立法进程,严格社区矫正官的准入资格,完善社区矫正官职业保障机制,强化对社区矫正官的执业监督。  相似文献   

9.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保护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合作,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维护这一特殊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推动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治安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社区矫正作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更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针对目前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点和当前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女性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需要尽快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完善社区矫正项目,创新社区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矫正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作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一种创新,其内容包括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扶。其中,矫正教育置于社区矫正的中心位置,其是社区矫正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只有不断检视社区矫正中矫正对象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践行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实现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2.
社区矫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非监禁刑,我国于2003年开始此项制度的试点。作为对实践的回应,我国理论界从理论基础、主体、适用范围、意义、模式、实践效果、问题、对策与域外实践等诸多角度对社区矫正展开了思考与探讨,部分学者所谈及的社区矫正的不可行性研究、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社会参与等具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是检验社区服刑人员矫正质量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以社区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为中心,遵循罪犯矫正的本质与规律,构建科学、实效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效果评估体系,是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 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这既是社区矫正发展的动力,也是社区治理理念的具体表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存在调查评估主体受限、法律供给不足、行政色彩浓厚、参与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社会力量帮扶效果不佳。需要通过合理确定调查评估主体、完善立法、明确社工地位、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来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16.
社区社会组织不仅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而且在社区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参与社区服务的模式单一,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上行政化倾向较重,内部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社区服务质量等。解决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面临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其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理论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影响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和再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能为优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当前,上海闵行区涉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面临着矫正人员不足,情感抚慰缺失,支持结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实现社区矫正目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性,从物质与情感等多方面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毒品犯罪的猖獗以及吸毒人数的增加,涉毒社区服刑人员不断攀升。涉毒服刑人员中吸毒成瘾者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呈现出疾病缠身、毒瘾难戒等生理和心理特征。涉毒社区服刑人员兼具罪犯和病人双重身份,面临再犯风险高、收监执行难、不被社会接纳等难题,传统矫正方法已无法有效应对,需要检视传统矫正模式,探查困境和原因,引入循证矫正的理念和方法。对涉毒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应立足于社会支持系统,基于犯因和病情,寻找各类矫正证据,科学地矫正和戒治,使其回归社会,从而实现社会防卫和社会治理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个案管理服务,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中面临多重问题、且无法有效使用社会资源的当事人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其目的。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发展社会资源网络及培养运用这个网络的能力,建立与社会环境及其规范的复和(和解)。它是一个通过合理使用社会资源而抑制社会服务成本的社会服务方式。在现行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中.引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使用社会资源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0.
浅析防城港市社区矫正与社会维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刑人员大幅增加,社区矫正与维稳工作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文章结合防城港市社区矫正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进一步发挥社区矫正在维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