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5年以来,警察个人微信公众号快速发展壮大,借助互联网及时传播和贴近警务实践的特点,形成了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传播公安正能量、推动执法规范化、对冲负面舆情、疏导警察群体情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部分公众号因为不合理发声导致一些批评,警察个人微信公众号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亟待规范。对此,上级公安机关应明确警察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的非官方属性,推动警察个人微信公众号自律、自治,建立重大涉警舆情宣传联系机制,警察个人微信公众号应当积极明确受众并确立品牌意识,从而有效服务公安宣传工作的大局。  相似文献   

2.
面对改革和发展给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应处理好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公安宣传工作与公众需求以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同时要增强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面对改革和发展给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应处理好公安宣传工作与警察公共关系、公安宣传工作与公众需求以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同时要增强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本质上是文化关系,只有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实施警察公共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目标。用文化的视角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从这一认识出发,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公安文化这个核心,在其主体要素(警察组织建设)、客体要素(公众识别)和中介要素(传播策划)三个层面上展开。其中的重点是通过公安文化的艺术传播,将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传播给公众;通过公安文化的媒介传播,将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警察精神传播给公众;通过公安文化的行为传播,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警察价值理念传播给公众。  相似文献   

5.
禁毒微信公众号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新媒体平台,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选取29个省级禁毒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从账号属性、互动服务、推送消息三个方面研究省级禁毒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从传播广度和传播深度两个角度研究省级禁毒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并提出明确主体定位、把握用户需求、完善互动服务以及拓宽原创思路等对策与...  相似文献   

6.
不断提升传播力是统战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挥凝聚共识作用的前置性、基础性环节。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7家省级党委统战部微信公众号战"疫"宣传的传播力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各公众号战"疫"文章推送常态化,议题多元丰富,信息形式多样,但不同公众号的文章阅读量和在看数出现较大差异,多数公众号未能重视留言功能。在文章推送的各要素中,议题类型与用户接触文章之间的关联较为明显。多数公众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优质文章比例不高,二次传播不容乐观。不断提升统战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至少需在三方面发力:把准用户需求,加强内容创新,重视"关系传播"。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不断扩展和覆盖广度的不断提高,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社交平台凭借覆盖用户基数大、互动数量多等优势成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在整合协调资源、加强政策宣传、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为参政党自身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参政党微信公众号在推动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履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探索新时代参政党自身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微信公众号的繁荣为高校宣传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目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旨在以传播学视角剖析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并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典型个案实证研究入手,选择法治视角、运用法律思维去研究涉警网络舆情问题,是紧跟法治四川、法治中国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涉警网络舆情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多样化,公众关注度高,并极易影响警察队伍形象和政府执法公信力。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中,公众、媒体不理性的行为,警察不恰当的应对措施,都急需用法律手段来加以规范。国家应出台规制网络的法律规范,规范公众理性和文明上网行为,规范媒体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明确警察恰当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民主党派微信公众号应体现出参政微信的定位和特色,以区别于政务微信。为此,本文选取民主党派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共57个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清博指数和自行编码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评价指标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上榜的民主党派微信公众号整体表现尚可,但存在刻意模仿政务微信运营模式、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独特的微信风格、微信内容公文化、忽视微信后期维护、忽略新技术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平台基础架构,培养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编辑队伍,调动全员参与优质内容创作,依托新技术构建民主党派传播矩阵,建设复合型参政新媒体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讨微信公众号在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加深了科研管理部门对微信公众号应用的理解,并在调研和分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改进措施,包括菜单设置创新、界面创新、互动模式创新和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创新等,以期建立一种新的适合于科研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推动、扩展和强化科研管理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将会普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微信新媒体舆情不断滋生,地方政府要有"领地"思维意识,学会"抢占新平台、发挥新优势"。微信传播优势有瞬间性、简单性、生动性。微信传播独特性表现为碎片化传播、裂变式传播、自媒体传播等。当前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频发,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和公信力受到挑战。传统媒体要有在微信舆情传播中的"抢滩"意识。政府应加强舆情管理中的微信"领地"的拓展,构筑微信平台信息网"领地",融合传统媒体扩大互动"领地",培育微信新媒体"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信息的迅猛发展,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在警察形象传播中,发挥着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带来新的挑战。研究新媒体对警察形象传播的影响,发现新媒体环境下警察形象传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必须深刻认识警察形象传播的实质,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以自身建设为基础,强化宣传,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建立应对新媒体的预警机制,努力实现警察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公安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实现与公众之间更有效的互动。公安政务抖音号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可以也应该成为公安宣传工作中的助力工具。公安政务抖音号的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在其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内容缺乏深度、影响力范围有限、管理不规范、缺乏整合互联等问题。未来,需通过加强内容上的把关、管理上的规范、多渠道扩散传播范围、互联融合等策略,提升这一公安新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尧都分局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逐步把警察公共关系这一理念,引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通过宣传造势,拓宽传播沟通渠道;内外互动,全面提升警察的亲和力;多策并举,拓宽工作渠道;多管齐下,主动拉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全民参与,拓宽亲民渠道;警民共建,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推进公安整体工作的持续跨越,在警察公共关系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与社会各界公众的双向沟通,树立警察形象,协调好与公众的关系,争取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公共关系。它与传统的公安宣传工作、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工作等存在着紧密的、内在的联系,但涵盖更广,兼有了解民意、协调关系、收集信息、决策咨询、教育引导等多种职能。  相似文献   

17.
公安宣传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是人民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重要渠道。警察公共关系的作用在于提升警察形象,获得公众对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者之间形成的二元互动对公安机关和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使得政府治理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带来政治参与主体的大众化、政治组织形态的虚拟化、公众民意表达的碎片化、主流舆论传播信息弱化等诸多"不适"。面对这一境况,通过塑造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治理新形象、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舆情监控能力、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法律法规建设、构建科学立体的网络舆情应急新体系等方式,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不断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的普及促进了公民发声和维权,同时也使民警的行为放大,大数据时代警察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公关能力仍需提高。社交媒体涉警舆情对公安工作是一把双刃剑,公安机关要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会和优势,从完善舆情处理流程、探索信息传播规律、维护公安队伍形象、完善网络管控技术、强化公民舆论引导五个层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慧公安建设的深入推进,学术界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探讨也逐渐增多。为了回应社会质疑,扫除智慧公安建设的舆情障碍,公安机关需要更加重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为此,有必要在个人信息采集、存储、应用等全环节,落实"制度+技术"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明确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比例"原则,增加个人信息应用的透明度,建立个人信息主体与公安机关的信任关系,推动形成智慧公安建设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