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1]落实好这些部署、探索促进就业创业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不仅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大胆创新实践,也需要增强国际眼光,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近年来,澳大利亚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有效做法,这对中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雪梅 《工会博览》2003,(18):41-44
2003年1月23日,国际劳工组织在公开发表的《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指出,截至去年底,全世界失业人口已达到1.8亿。报告分析说:“除了根本没有收入的失业人员之外,如果加上一天收入不到1美元、实际上可以视为失业人口的‘特困工人’,那么失业人口就将达到7.3亿,占贫困人口的26%。”  相似文献   

3.
年勇 《工会博览》2009,(6):25-26
就业乃民生之本,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制定出完善的就业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之一。就业歧视现象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癌疾之一,对政治、经济.社会尤其是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适时的反就业歧视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本文以西方就业歧视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公共政策议程的现状,对反就业歧视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反就业歧视问题如何由一项系统议程转变为一项正式议程,继而保证了整个政策系统的科学性与完善性。  相似文献   

4.
孙男 《工会博览》2010,(5):131-131
就业问题是衍生其他农民工问题的基础。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农民工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农民工就业基本状况,就业歧视、职业流动、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最低工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军 《法制博览》2014,(1):318-319,3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平等就业,是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生存权。近年来,各种就业歧视层出不穷,不断的破坏着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与此同时,在我国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学界很少有人关注民族就业歧视,也很少有人研究民族就业歧视的现状。我们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就业歧视现状,深入剖析就业歧视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为解决少数民族就业歧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权保 《工会博览》2003,(20):24-27
灵活就业被称为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海绵”和“蓄水池”,对缓解就业矛盾、提供就业机会作用巨大,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灵活就业在我国也正蓬勃兴起,已成为解决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由于相关理论准备的不足,灵活就业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灵活就业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政治、经济、民生的大问题。当前经济发展迅猛,改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减缓就业压力,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着重对长春市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通过本研究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带来一些有效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突然获知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这则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被就业一词成为了社会流行语。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被就业现象?该现象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如何解决被就业问题?带着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立鹏副教授。  相似文献   

9.
孙倩 《工会博览》2009,(5):28-29
针对于福利国家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欧洲各国普遍开始了对传统福利国家的改革,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及其理论家提出了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的主张,目的在于改革原有的福利制度,帮助福利国家走出困境。“社会投资型国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中的很多思想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很有启发。本文将以“社会投资型国家”的理论内涵为基础,从理论角度来分析“社会投资型国家”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董进军 《法制博览》2023,(22):55-57
就业是人类谋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关注就业实质上就是关注民生,解决就业问题才可以实现安居乐业。就业歧视不但严重侵犯公民的劳动权、平等权,同时造成弱势群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陷入不利地位,形成了“职业分割现象”,各社会群体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持续升级。禁止就业歧视是保障民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从现代法治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禁止就业歧视实质上就是“平等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围绕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展开了深入化、全面化的探析,并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措施,旨在遏制社会上的就业歧视现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民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就业安全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公民就业与失业生活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机制与制度。目前,台湾就业安全体制由就业服务、职业训练与劳工保险(失业保险)三大部分组成。不过,台湾更注重就业服务与职业训练,而较忽视失业保障。直到90年代末,台湾才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就业安全体系才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倩 《法制博览》2023,(23):163-165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应届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同时,因就业市场管理规则不完善、行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人才供需比例失衡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维权意识薄弱等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屡屡受到侵犯所引起的法律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对劳动权作出了一定的保护性规定,但大学生就业权区别于劳动权,法律并没有对这一群体作出特殊规定,尽管国家实施了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但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因此,国家应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作出特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谭保罗 《南风窗》2016,(5):28-2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不是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的GDP总量,而是让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单一语言劳动人口"找到了工作",使得这个充满经济禀赋的民族,找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应有位置。就业问题,这是一个经济体是否能持续运转的"体温计",也是一些国家政治剧变的"催化剂"。对现在的中国而言,它是改革的"安全阀"。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环境,这是推动任何改革的前提。但2016年,这个问题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浮出水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夏媛 《法制博览》2024,(12):144-146
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举措,“大龄劳动者”在劳动就业中遭遇的年龄歧视既侵犯了其诸多合法权利,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公平就业环境的营造。因此,理应将年龄歧视问题纳入现代法律规制范畴,为切实保障“大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一份近日发布的权威报告称,中国青年就业形势严峻,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然保持在1500至2200万之间的高位。  相似文献   

16.
李北方 《南风窗》2007,(6):32-33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者,人民大众之生计也,通俗地讲,无非就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继承祖辈基业生来即无需为温饱奔波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个岗位,出卖劳动力换生存。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工作不仅是人权的一部分,更是最直接的社会问题,只有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社会才有稳定和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杨仁彪 《工会博览》2009,(12):40-41
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一部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情绪,故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政策导向,专业调整.改革教学模式等措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以期使毕业生以良好状态应对就业竞争。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付东明 《工会博览》2004,(14):14-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所谓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之中,且又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其中包括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和服务项目的外来务工人员等。  相似文献   

19.
韩云巧 《法制博览》2015,(7):229+228
本文首先从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实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许可制度的合理性,然后通过研究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申请流程和审批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归纳出我国目前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许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现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许可制度,维护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社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再加之规范就业的法律缺失,使得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不平等,进而造成了就业过程中发生大量的不公平现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屡受侵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