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官情结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燕  唐爱芳 《理论月刊》2003,(2):126-127
清官情结作为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它的产生有着深刻历史渊源。在当前,由于一系列现实原因,清官情结仍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但是,它的存在遏制了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侵袭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必须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2.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有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原料,这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相似文献   

3.
几次要写写张转周,竟然不知如何动笔。不知是他的身份复杂,还是他这几年一直从事与他身份不符合的事情。 你说张转周是不是文化人 几年前,在河南采访,初识张转周,把他当成一介文人。 应邀参加一个文化沙龙,张转周侃侃而谈。 "现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在萎缩,唯独文化事业蓬勃兴旺。国外的文化机构文化商们纷纷往国内扩展,试图挤进中国市场。好莱坞都要来中国拍影视剧,我想,美国不过2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他们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精通儒家经义,追求社会“正义”,以儒家理论为断案依据,兼用科学和迷信查破案件,高于但不脱离平民百姓。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清官匤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进程中,不能对清官文化一概否定,而应当引导其进行现代转化,充分发扬清官法律人格中的优秀传统,吸收精华,剔除糟粕,使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帅建军从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上当选为定州市政协主席。他在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4年间,对定州市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有了透彻的了解。任市政协主席后,他针对政协工作位置超脱、人才荟萃的优势,继续对定州文化工作倾心、注力,一如既往地对文化事  相似文献   

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迎战高考,就《文化生活》模块而言,需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近几年高考涉及《文化生活》的相关考题,揭示高考命题规律,把握高考命题走向,采取有效对策在宏观和微观环节全面准确掌握相关知识。一、《文化生活》试题命制规律近三年全国新课程卷《文化生活》的分值都在20分以内,从地方试卷看,《文化生活》在政治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也都在20%左右。下面我将在重点研究全国新课标卷、适应兼顾各地文  相似文献   

7.
郑思民 《创造》2003,(4):23-24
2002年到2003年的辞旧迎新,从文化角度而言,对于这几个年头“文化大省”建设话头不绝于口的云南人来说,却添了一点点的尴尬。因为云南人从媒体上得到了一份似乎很“文化”的年礼——年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就滇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县古建筑被毁的命运作了暴光,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春城晚报》又出了接着几个大版面的报道,摄影图片、忧患文字兼有。对建水古建筑的命运进行了深度透视。大约两、三年前,就听说过建水的老百姓为了保护祖宗所遗的古老建筑而自发地发起过“古城保卫战”,与欲拆旧布新的建设当局理论…  相似文献   

8.
嵇亚林 《群众》2012,(11):18-19
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城乡大街小巷升腾弥漫,文化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成为寻常百姓离不开的精神家园。十年来,江苏公共文化随着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强劲步伐,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越来越近。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正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态势,让全省每个人都能尽情地沐浴...  相似文献   

9.
廖逊 《新东方》2007,(1):1-1
设身处地想一想, 在今天当个清官可真不容易,因为他周围的道德文化环境实在太糟糕了: 当了官要是不给家人办事, 家人就有意见; 要是不给亲友办事, 亲友就有意见;要是不给家乡办事, 家乡人就有意见。久而久之,他就众叛亲离,寸步难行。倘若反其道而行之,他就朋友遍天下,四通八达。  相似文献   

10.
保安情结     
1996年底,每周末我都去商业大楼前摆摊,卖袜子、鞋垫之类的东西,当时管理费由保安来收,我占的地方很小,只有一米多点,为了节省那两块钱,每次都费尽口舌。有一次,我一点东西也没有卖出去,心里很憋闷,远远看见两个穿制服的过来,便有一股憎恶感,心中暗暗地骂着“臭保安”,就在他们走到离我不远的地方时,一位老太太脚底一滑,“扑通”一声摔在地上,就在几个小青年哄笑的同时,那两个保安员立即把她扶了起来,问摔坏了没有,要不要上医院,这情形很像是小学教材上的模板,我心中顿生钦佩之情,不但所有憎恶和抵触全部消失,反而萌…  相似文献   

11.
清官难做论     
中国古代的百姓拥戴清官,盼望清官。也许是他们见多了贪官、昏官、庸官,被坑得太苦,所以总指望"青天大老爷"出来"为民作主",雪沉冤,薄徭役,减赋税,好让自己过几天安生日子。殊不知,清官从来只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而且,做清官难,难做清官,别有一番苦楚在心头。清官难做,难在何处?鄙人不才,试述三则:一则难在自家要讨苦来吃。要做清官,自己,连带妻儿老小,就得过清苦的日子。就靠那么几两俸银度日,香车宝马坐不成,高堂大屋住不上,山珍海味吃不到,绫罗绸缎着不起,诸如出洋旅游、桑那按摩之类赛神仙的消  相似文献   

12.
反贪的限度     
陈四益 《北京观察》2000,(10):44-45
年轻时喜欢读小说,以为小说能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因而也更深刻、更带普遍性。随着马齿渐增,读史的兴趣超过了小说,觉得读史所受的震撼有远过于小说者。比如,清代官场的腐败,以前总以为各种讲史、杆棒、公安小说已经穷形极相了。读了《中国反贪史》,这才知道,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部贪污史,史书中对贪贿的揭露,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小说无法达到的。比如,在文艺作品中,通常的套路总是两军对阵,壁垒分明。有贪墨的官吏,就有清廉的官吏,两者斗得不可开交,虽然暂时邪可压正,最终总还是正胜于邪,而作为最高仲裁者的皇帝,也总是以清正廉明的维护者收场——尽管他在某个时候受过蒙蔽。这或许是“教化的需要”。文艺作品总包含着作者的理想,而以清官治贪是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态。但若看看历史,事又有大谬不然者,贪黩无餍的赃官,常常正是皇帝的心腹或宠臣。皇帝不死,贪官不倒,因为皇上正指着他为自己办事呢!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都是在老皇帝死后,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就广义的文化 (人化、人造 )还是狭义的文化 (人的精神生活过程及其成果特别是知识性成果 )来说 ,文化都是可以判断和检验的 ,判断的标准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和特殊意义上的标准之分 ,最根本的是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建立“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并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和提高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功能 ,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少世纪以来,无论朝代更替,清官情结依然凝聚在人们的心底。“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主人公这一句唱词,不仅使牛得草这位丑角演员饮誉神州,而且成为相当多的干部们自律的格言。1997年,有人创作了一首《廉政歌》,歌词反复咏唱的是,“为民办事为民作主”,“一任清官万民仰慕”。去年3月15日,朱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话,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这样的回答,不以人民的公仆作答而以清官自况,其中的意蕴值…  相似文献   

15.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在注重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权益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消费、生活享受、精神状态、社会心理和婚恋情感等方面出现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水平低、群体封闭性强、文化消费"夹心层"现象明显、引导服务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大样本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现状、需求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维护文化权益、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融入和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就四个突出的现实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多元表征的印记,因为与文化有关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都是多元的。从远古到今天,由于实践的多样、生活的多彩、交往的多元等,造成文化边界、文化内涵和文化叙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延宕。反映文化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的"创造说"、"本质说"、"交往说"、"人化说",都是试图揭示文化内涵的叙事形式,这些说法是一定层面上和一定视角下的学术见地,为我们研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8.
把公共文化服务仅仅视作"文化福利"或"文化权利"的要求,有其不足:作为文化福利的公共文化服务,往往缺失民众必要的民主参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相脱节;在当下,"权利"往往被人工具性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规约,又会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消解力量,从而与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旨相背离。公共文化服务从实质上而言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今天,宗族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仍时隐时现,在我国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都有体现,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有组织的宗族活动、自给自足的城镇社会组织、有形无形的家庭势力、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这些残余影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政治生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二叹:清官何其少也。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 7“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只找出四十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 !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