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14,(34):22-25
千百年来,子女姓氏采用父姓或母姓,是绝大多数人天经地义的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少数[亻面]规越矩者,选择与父母不同的其他姓氏。对于这些“异类”,究竟是斥之为叛道离经?还是放任自流?姓氏选取是否是一种个人自由?权利的边界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人权名言     
《人权》2003,(2)
民主、自由和人权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就是人能否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罗屿 《小康》2012,(5):38-42
温州是一面旗帜,中国改革的旗帜,也是一面三十年来争议不断的旗帜。"温州模式"已远远超越经济学社会学最初对它的解释,它在发展中迷茫,在艰难中行进。这一次金融改革,能否助推"温州模式"完成新一次蜕变?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城市管理理念--人的权利高于一切 加拿大是一个老牌的、具有多元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移民大国."民主"与"自由"被公认为公民至高无上的权利,公民在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更注重尊重别人的自由与权利.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城市管理的理念上.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健康地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民主和自由,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都告诉我们,能否正确认识民主和自由,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能否巩固,民主生活能否健全,人民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的重要问题。“文化大革命”中,无政府主  相似文献   

6.
练琪  李延 《人大研究》2006,(5):18-20
一、迁徙自由的内涵和历史沿革何为迁徙自由?这是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古典自然法学派是现代西方法律的奠基石,其代表以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古典自然法学派“创立了迁徙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并开创了宗教和思想自由的时代。”[1]迁徙自由是现代文明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宪法自由权利。广义的迁徙自由一般是指公民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自由离开原居住地到外地(包括国内和国外)旅行或者定居的权利;狭义的一般是指公民在国籍所在国领土内自由旅行和定居的权利。关于迁徙自由,国内外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种是把它视为人身…  相似文献   

7.
我国宪法第51条要求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同时,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修正案第22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在这里,"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晓燕 《前沿》2005,1(5):29-31
自由不仅是指人进行选择的权利而且还包括这种选择权利实现的过程。本文试从政治维度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的主体、现实基础和自由的限制问题, 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历史性、现实性和理想性。  相似文献   

9.
《创造》2006,(8):72-81
KTV犹如一块巨大的蛋糕,引来各方垂涎,也引起各方争议。版权局与文化部,是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还是维护“大众精神健康”?是行政垄断?还是利益驱使?是合作“共赢”?还是“各取所需”?谁将笑傲江湖?卡拉还能否OK?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价值究竟是主张以个体为本还是以群体为本?是强调责任先于自由还是自由比责任更重要?权利具有优先性还是义务具有优先性?陈来教授在《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一文中把中华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对立起来,是不合理的。其实,中国价值观的整体结构是:以仁为本,基于允执其中之智慧,在个体与群体、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1.
搭乘着一辆叫"实名制"的快速列车,国人的生活正在迅速奔向一个透明社会。尤其是今年以来,各种实名制更是呈现"大跃进"之势,随之而来的社会争议也达到历史高峰,比如对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担忧,比如对网络实名制可能妨碍言论自由的疑虑,等等。应当看到,在衣食住行都捆绑于各种粮本、票证的计划经济年代,国人虽然时刻处于交付"身份"的"实名"生活状态,却惯于接受这种管制,未见任何异议。如今,任何一种实名制的推行,都可能引发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敏感,其实恰恰证明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进步。正因此,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由实名制引发的社会争议甚至抵制并不可怕,恰恰是推动民主法治、督  相似文献   

12.
论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权利是由传统的自由权性质的经济自由发展而来的新型权利,它具有国民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社会权性质.出于保障公民独立的经济地位的需要,现代宪法中的经济权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逻辑自足的复合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其中财产权是对传统的经济自由的吸纳,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是新发展出来的社会权,目的在于弥补传统经济自由的机会平等的不足,为公民的独立经济地位的形成创造条件平等.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也呈现出多样性,对财产权的保障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妨害请求的模式,而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依照国情,采用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制度保障、作为请求等复合模式.就我国宪法来看,经济权利的性质和内涵仍存在争议,宪法保障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相对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和约束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毛泽东曾在一首词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在空中奋飞翱翔,鱼在水里活跃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试想,如果让鱼离开水域,鹰离开天空,它们会有自由吗?再如,风筝在蓝天下自由翱翔,一旦失去线的牵制,又将会怎样呢? 有人说:“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同时又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权利。”假如人人都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始终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自由时间是容纳了自由劳动的空闲时间,自由劳动是存在于自由时间中的劳动,人类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与"真正的自由王国"相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善于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由劳动,才能实现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凯 《湖北社会科学》2007,19(7):132-134
在法权理念变迁过程中,“权利滥用”现象及其界定倍受关注却又始终存在争议。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从评价权利滥用的消极后果出发,提出“禁止权利滥用”的观点,对权利滥用与违法行为的区别也缺少理性界定。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中,协调好法治与权力、权利间的关系,是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永恒的话题。在全球法治建设的背景中,正确把握权利、义务与法律之间的度,是法学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陈青 《前沿》2011,(8):74-76
契约自由原则在私法领域中一直主导着整个契约法,是契约法的重要基石所在。当契约具有国际因素时,选择何种法律适用一直是国际私法探讨的问题。契约自由也延展至国际私法的领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要体现方式。因此,契约自由在解决法律冲突时,有着独特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尊重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进而达到解决法律冲突问题,也不失为辅助解决涉外法律争议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7.
信访权利是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学 《人权》2005,(1):56-56
虽然信访是人民群众的一种民主权利的观点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国务院以法规形式予以确认,但长期以来,对信访权利一直没有具体化、明晰化的法律规范。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我们是否可以从人权角度审视信访权利? 一、信访权利是人权 首先,信访权利是一种道德权利。任何一个人,因为他天生有嘴有腿,就应该拥有通过口头或走访等行为方式(文字发明后用写信方式)向公共权力部门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这是公共权力在道德正当性上的一种必然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胜利 《新东方》2016,(4):11-15
对格林政治伦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格林政治哲学、自由理论等研究中的附带提及阶段,对格林是不是自由主义者的审视成为争论的焦点。将格林"共善"的概念仅仅看作其论证积极自由的理论逻辑起点的观点是对目的与手段的倒置。共善在格林政治伦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仅共善是权利、自由、国家的逻辑起点,更是权利、自由、国家实现的目标;离开共善,格林思想中的权利、自由、国家皆不复存在;权利、自由、国家在共善的浸泡中才能生存与成长,而格林思想中一切概念的引入恰恰是为了实现共善,这才是格林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发动刑罚是否合理,当人大代表建议对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通过修改刑法增设"拖欠工资罪"进行遏制和预防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通过分析刑罚自由和秩序的价值蕴涵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以寻求刑罚权发动的合理性根据.拖欠劳动工资能否发动刑罚做出理性的认识,应通过刑罚等多种社会控制手段建立一个自由秩序社会.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上的决定论者认为,宇宙中的所有事件,包括人类的行为和选择,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先决条件,因而都是被决定的,毫无例外。近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日益证明了这一理论。那么,如何看待人的行为呢?人的意愿,意志和行为选择(尤其是道德选择)有没有自由呢?决定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和自由意志能否相容?这些问题一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感兴趣并认真探讨的问题,并由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逐渐形成了四个派别:强硬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自由意志论(libertmianism)、温和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和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