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言 《中国司法》2014,(5):34-37
正法律援助受益覆盖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法律援助制度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我国,关于如何确定法律援助的受益覆盖面,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国外和境外,为了确定法律援助的受益覆盖面和受援人范围,使真正有需要的人能够享受到法律援助服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公民收入状况和法律服务价格变动状况,来设定并动态调整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决定是否需要受援人分担费用。通过查证、询问41个国家(其中发达国家29个、发展中国家12个)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确定法律援助受益覆盖面与是否实行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  相似文献   

2.
杨泳 《中国司法》2004,(6):64-71
一、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概述 (一)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概念 一般来说,法律援助是国家对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的法律帮助,以维护其法律赋予的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司法救济保障制度。公民申请法律援助,要同时符合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经济困难,无力承担法律服务费用;二是案情条件,即申请的事项在政府规定的范围之内。申请人的经济状况是获得法律援助和从法律服务市场上自行购买法律服务的区分点,所以,经济状况为“经济困难”是法律  相似文献   

3.
法言 《中国司法》2014,(4):43-45
正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受援人,就其本人所接受的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其经济状况,与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共同分担一部分法律援助办案费用的制度。一、研究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的必要性法律援助制度的宗旨和目的是保障没有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4.
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法律援助受援人的合法权益能否真正实现,而且关系到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法律援助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就成为法律援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能否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援助?从当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法律援助条例》第1条规定:"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条例。"由此可见,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被严格限定为公民,法人、社会组织等被排除在法律援助对象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6.
法律援助事业具有社会保障性和国家责任性。我国现行法律援助运行模式满足不了乡土社会的法律援助保障需要。乡土社会的"法律低保"应契合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地方立法形式因地制宜解决县域法律服务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广开资金募集渠道,统筹法律服务资源,完善受援条件审核机制,切实扩大法律援助受援面,完善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考核并规制相关单位的协助义务。  相似文献   

7.
韩琪 《法制与社会》2013,(26):294-296,298
法律援助旨在保障经济困难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我国从1994年始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设想并开展试点工作。本文介绍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定义、法律依据、组织机构,以杭州市余杭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现有援助制度的优劣。最后,本文提出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应宜以创新促发展,建议应扩大受援人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增强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法律援助的力度;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名册及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保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红 《中国司法》2006,(10):82-86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律方面最重要的革命就是法律援助”①。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受援面较小,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较差,有些受援助者未真正得到“法律实惠”等问题。在法律援助制度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提高受援助案件的质量,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量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法律援助管理者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②。本文认为,应从立法保障、经费保障、监督保障等方面着手,构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质量保障体…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法律援助的特殊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月  冯祥武 《法治研究》2010,(10):15-21
以“贫弱”为标准,将法律援助受援对象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经济绝对“贫弱”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这是法律援助的一般对象;二类是因生理、心理、自由、文化等相对“贫弱”而需要法律援助的人,这是法律援助的特殊对象。法律援助特殊对象的提出,对于修正单纯以“经济困难”标准认定受援对象之缺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客观界定法律援助受援人的必要,是我国公正实现法律援助的现实需要,在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对象是我们提供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丛卉 《中国司法》2006,(1):78-81
经济困难证明和经济困难标准在法律援助的范畴内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如果说经济困难标准从实体方面划定了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确定了政府应当承担法律援助责任的程度,那么经济困难证明则从程序上保障了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公民获得法律援助和政府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承担法律  相似文献   

11.
完善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一种法律制度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初衷是要使经济困难的公民能够享受到政府出资聘请的律师为他提供的法律服务。但是,政府对法律援助的资助永远是有限度的,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资金不可能使所有人及其所有法律事项都能获得免费的法律服务。因此,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已经建立起法律援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相应的法律援助法律或者条例比较显著位置设定相应条款,规定哪些人有权或有资格申请法律援助,明确哪些人不属于法律援助的受援对象;“经济困难”正是确定法律援助对象资格的首要条件。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是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  相似文献   

12.
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条例》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又规定了律师承担法律援助的义务,“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法》第四十二条);“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条例》第六条)。“责任”与“义务”意思相近,通常可以替换使用。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法律援助的“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之间的关系?笔者试以抛砖之作,求教于大家,并期待引起社会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法律援助经历了从 1 994年初起发展到今天的过程。法律援助的概念有广、狭二义之分 ;其性质是法律之助 ,即援助公民个人或者人民法院不向受援人收费或者少收、缓收从而在法律方面提供帮助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法律援助的特别包括 :具有国家、社会承担援助的公助性 ;受援人享受法律援助的无偿性和优惠性 ;律师、公证员等提供帮助的法律专业性。法律援助的理论基础有四 :权利保障之要求 ;实现控、辩双方力度平衡之条件 ;司法公正之所需和扶贫助弱法制化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应援尽援”法律援助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主要实行的是最低保障和特例援助的体制,即生活在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公民、并且其法律服务事项必须在法律法规限定的援助范围之内才能获得法律援助。该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法律援助的门槛太高,使一些确需法律服务的困难公民不能得  相似文献   

15.
浅析劳动纠纷案件中的法律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纠纷案件一直在我国案件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目前劳动纠纷案件中的法律援助存在着诸多问题:救助范围窄、门槛高;维权环节多;取证难;法律援助规定不合理;财政经费短期等。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劳动纠纷案件申的法律援助建设:建立规范的法律援助立法体系;简化劳动纠纷的处理程序;扩大劳动纠纷的受援范围;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发挥各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法律援助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保障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推进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适应党委政府新期待和人民群众新需求的需要、是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法律援助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可以说是法律援助的生命线,是法律援助的精髓。本文拟从法律援助管理角度提出实施法律援助质量管理战略,在初步实现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后,以"应援优援"即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作为内部工作目标,由此提出系列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7.
田毅 《中国司法》2002,(3):43-43
受援助当事人费用分担制度,又称部分法律援助(以下简称法援)制度,是指受援助的当事人因胜诉而使其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并且有能力支付法援的部分费用时,应当依照有关部门规定的分担范围和分担比例偿还部分法援费用的制度。受援人是否负担法援费用,以及分担费用的份额,要视其是否赢得了诉讼以及从诉讼中获得收益的多少而定。主要有下列3种情况:一是受援人因败诉而免予分担费用。法援受援人是经济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如果败诉,他们就没有从诉讼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此时如果要求他们分担部分法援费用,这种做法显然不妥当。二是受援…  相似文献   

18.
一、军队律师法律援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07年10月,新修订的<律师法>第42条规定:"律师、律师事务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法律援助在军队中如何开展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涉及.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大量虽在政府规定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之上,但又具有部分而非全部法律服务费用支付能力的经济困难者,如何做到既满足其合理的法律援助需求,又不至于滥用法律援助资源,现实的制度没有给出答案,从而导致了一方面是党委、政府、社会日益高涨的扩大法律援助对象范围的呼声,另一方面是法律援助机构突破法定经济困难标准施行法律援助的无序。值此情势,创新理念,探索实行法律援助资格收费不失为一个解决相应问题的处方。  相似文献   

20.
法言 《中国司法》2014,(6):41-44
正法律援助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是指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却又无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受援人,就其本人所接受的法律援助服务,按照其经济状况,与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共同分担一部分法律援助办案费用的制度。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形势、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对法律援助的需求、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所面临的情况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已经使探索实行受援人分担费用制度具备了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