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中,工伤维权已成为中国农民工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难题。由于制度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步履维艰。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而解决工伤事故的主要方式是工伤保险。因工伤事故同时具有工伤保险补偿责任和民事侵权赔偿责任的双重属性,导致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构成复杂的广义竞合。除工伤保险救济之外,工伤事故中应当存在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论文对我国当前立法和司法实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他们本来应该享有的工伤保险待遇却很难落实。本文从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入手,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赔偿责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补偿责任是以劳动者所在企业是否参加工伤保险进行区别对待,该原则违背了法律责任归责原则和法律救济衡平原则,难以实现法的秩序、正义价值。本文从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工伤保险的法律理论和有关法律原则的角度,对现行工伤保险赔偿责任进行探讨,建议对《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条文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5.
任晓  杨恩 《行政法制》2005,(1):16-18
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器化工业社会中,它对于保障因工伤残和死亡职工及其遗属的法定权益,促进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历来重视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设。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颁布了企业职工因工伤残的保险制度,明确了工伤及因工残废时的各项待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推行,工伤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1996年8月12日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体现了改革的成果,是对我国旧的保险制度一次全面的改革。在对《办法》完善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结合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条例》的透析,可以反映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伤保险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伤保险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在于其程序简便易行。然而在我国,劳动者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却要历经多重程序,耗时之长、过程之艰难已经成为工伤保险制度优越性发挥的障碍,为此,应以法律人本主义理念改革我国的工伤保险程序。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工伤保险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无事则嫌之,有事则求之:劳动者在平时总是想自己工作认真仔细,工伤与己无关;单位总是想给工人上工伤险增加了成本,认为只要管理严格,就不会发生工伤事故;但工伤事故发生后,劳动者第一反应是单位应当给自己上工伤险,这样方便自己治疗和维护家庭基本生活;单位则是后悔不已,上个工伤险没有多少钱,现在要支付工人治病以及各种补助几十万了。  相似文献   

8.
2004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运行四年之久。该《条例》的施行,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保障因工作遭受伤害和因职业侵害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及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甚至个别规定存在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应当尽快加以修改和完善。本文从现实案例入手分析了《条例》所存在的立法缺陷,从而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用工形式,其灵活性和流动性符合很多行业的用工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对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误解导致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参加工伤保险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时面临着征缴困境、赔付困境、责任分担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建立“两条线”管理模式,推进工伤保险账户统筹、减少用人单位支付待遇项目、按“谁漏谁补缴”,“谁漏谁赔偿”的原则分担责任的这些方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工伤保险制度是保证受伤职工和患有职业病劳动者得到及时救治的重要保障,是补偿受伤职工损失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预防职业危害,减少职业伤害。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利用却存在着认识模糊、覆盖面窄、参保率低、相关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使这一制度的作用真正落实到实处,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定义、理顺程序,为职工保险制度的合理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宋杰 《法制与社会》2011,(26):78-79
工伤保险是国际上建立最早的一项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但该制度在我国确立较晚。2011年新《工伤保险条例》对旧条例做了重大修订,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胡大武 《现代法学》2012,34(1):57-64
家政工作存在风险是客观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集体协商和国家指引的方式将家庭雇佣型家政工人排除在工伤保险之外的做法,不仅对该群体有失公允,而且难以有效化解家政工人与其雇主之间的诸多矛盾。考虑到家政工人的特殊性,建议我国未来家政工人工伤保险政策以工作时间作为权衡家政工人享受工伤保险权益的核心标准,将每周工作达到3天或者达到24小时的家政工人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强制要求家庭雇主为该类家政工人购买工伤保险,同时,许可每周工作时间不到3天或者不到24小时的家政工人以自我雇佣者身份自行参加工伤保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2003,(4):23-27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释义通常是指劳动者就职的用人单位,因与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存续而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如此期间劳动者因工作原因或某些特殊情况下遭遇意外事故或染患职业病等情形,导致劳动能力受限、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的,劳动者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可依法获得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相关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始末,对推行工伤保险政策后的制度发展现状进行了扼要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工伤保险制度相关问题困境、完善对策等作出了深层次的探讨,试图找出制定和推行工伤保险政策的客观规律与实现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产生。(一)从雇主责任法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事故大量发生。但直到19世纪才有些国家制定雇主责任法规定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追索雇主责任,且对工人诉其雇主作了许多苛刻规定。由于雇主责任法对劳动者而言没有保障,因此,不能视为劳工补偿立法。到19世纪末,工伤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张终于占据上风。侵权行为法理论发生变化。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有损害事实存在以及损害确系劳动过程中所致,就可确定雇主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学生实习期间屡屡发生工伤事故,而目前国家在实习生这个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方面的法规缺位,不仅给权益受侵害的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造成了困难,也给实习单位和学校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实习生的劳动保护不是某个学生的个案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出台学生(实习期间)工伤保险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李林 《行政与法》2005,(9):45-47,50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与儒家文化孕育了劳动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代内与代际间补偿互助的保险观念,它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在建国后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建国初期实行的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衍生的城乡两极分化的工伤保险制度及其长期稳健运行,是儒家文化与共产主义先进文化从各自的立场和逻辑出发而殊途同归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昔日的工伤保险制度在实施范围、工伤待遇等多方面遇到了挑战,儒家文化、共产主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契合点,从而为我国指明了一条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的、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互补性为特征的工伤保险制度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险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又一部支架性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工伤保险待遇先行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险法》创设的重要制度,并于2011年7月1日生效实施。《社会保险法》第41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20.
《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探望权的规定在适用前提、主体范围、救济措施、中止情形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仅与其他法律规定造成冲突,在实践中也不利于法官裁量,导致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本文提出我国探望权制度应围绕子女权利保障为主线设计,并从扩大权利、义务主体范围,细化探望权行使限制制度,完善保障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