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也必须依赖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经济由追求数量向优质高效转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除了依赖技术创新之外,还必须依赖于经济体制、生产经营方式、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经济理论、思维方式、农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徐康宁 《群众》2023,(1):8-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每进一步,制度基础或体制条件都构成了关键因素。为保证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质量发展为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现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必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做出调整、加以完善,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要求,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小巨人企业必须发扬敬业精神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漫长过程中,需不需要发扬敬业精神,回答是肯定的。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论证。首先,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敬业精神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从经济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跨世纪的历史性选择。要加快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引导农民走市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一、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是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GATT)的缔约国地位是我国生产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要求,它必然促进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一、可促进深化改革、建立国际市场经济体制恢复中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中国的市场成为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参加关贸总协定的104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都能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运行,各缔约国之间顺畅地互通有无;互相合作、交流,拚命竞争,促进各自的生产力和科学  相似文献   

6.
市郊农民走向市场的思考周雍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农业市场经济体制,而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键是把农民推向市场,只有农民真正走上了市场,才能建立起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市郊毗邻城市,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可以将城市...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农业要实行宏观调控的总政策刘荣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指出了今后15年的前进方向。会议强调,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科技进步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构建科技进步动力机制则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关键中央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而健康地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巩固与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劳动生产率这一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单靠要素投入增加而实现生产力量的扩张,绝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能着眼于生产力质的提高,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  相似文献   

9.
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中共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九五”期间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这一涉及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变革,要求全党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观念要变,发展行为要变,发展谋略要变。民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思路上也要及时更新。实行“坚持高起点,找准支撑点,培植生长点,强化带动点,建立示范点”的发展方略,以树立新观念,走出旧模式,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认为这是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下,面临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在经营体制、产品流通、政府职能三个关键方面,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 经营体制──培育现代农业市场主体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市场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就是从事商品生产的实体,具有独立的经济主体地位,充分享有生产自主权、劳动择业权、产品经营权等。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搞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给农民更大的生产经营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逐步建立、蓬勃发展到日臻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主要历程包括三方面: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身的重大创新,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伟大实践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经济体制的创新。这是一个观念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综合性的创新过程。中国经济体制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打破了经济体制理论认识上的形而上学;驳斥和推翻了经济体制理论研究中的错误观点;澄清了一些基本经济概念和理论,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范围;构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经济体制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关键的是要尽快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虽然是针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言,但它表明在社会变革的大调整、大转变时期,人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的转变,必然带来人的思想、观念乃至价值观念的转变;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带来人的经营思想、管理意识和经济行为、道德标准的改变。因此,要实现这“两个根本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和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战略论断同样也是深化教育\推动教育协调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体制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于改革都有长足进步,教育增长步伐日益加快、全体公民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渐进,教育正在以坚实的基础支撑起…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诉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要做到快速有效地发展和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起决定作用的是本国经济体制的优化、再优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根本问题在于尽快地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特别是在经济体制上要有创新,有质的飞跃,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适应“国内生产力”发展要求方面是做得好的,但在适应“国际生产力”发展要求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尤其是海南特区更要走在前面。当投资、贸易自由化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时,海南要优化自身的经济体制,就要在实行投资、贸易自由化方面大做文章。近期要采取“圈式”大开放模式,不但要积极切入“华南经济圈”、“海峡两岸经济圈”,而且要主动地与越南南方、菲律宾吕宋岛等建立“三角经济区”,进而参于“东南亚经济圈”。为此,海南要寻找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切入点,如各级管理者要树立“大经贸”的观念,清除投资、贸易障碍,采用“BOT”引资方式,实行“国民待遇”,发展非价格竞争的服务贸易,发挥洋浦开发区的辐射力度,从而使海南市场经济体制保持领先于全国的主导优势。  相似文献   

17.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刘学愚孙德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农业中实...  相似文献   

18.
一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决策主体为单一性,经济关系以纵向为主,因此经济运行的规则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和命令;经济主体必须听命于政府,在人、财、物、产、供、销各方面,必须服从上级,自身无自主权。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也要借助法律,但法律的作用主要还在于强化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政府的行政命令、行政指令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运转的驱动力。这种命令性经济,对法律的依赖程度微乎其微。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为数众多的经济主体既是独立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提高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建立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转轨,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总结少数民族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总结我们工作的经验,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创造条件。一、民族地区经济体制转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经济建设,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在不同程度上的发…  相似文献   

20.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越来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转化。一、改革前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定了以计划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近三十年来,这一体制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在经济决策方面,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企业缺乏自主权,成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2)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3)在经济利益方面,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在分配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