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初起,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肆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感内疚。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党史天地》2008,(9):48-49,53
“文化大革命”初,当斗争的锋芒直指刘少奇时,周恩来一直努力以组织原则说服造反派,不要随意揪斗刘少奇,以免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后来,“文化大革命”施虐全党全国,刘少奇首当其冲,蒙受奇冤。周恩来已是无能为力,在大势所趋之下,也不得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他为此也为没能保护好刘少奇而深自内疚。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是20世纪的伟大政治家之一,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他对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精力充沛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他谦虚谨慎、周密细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直深深地留在亿万人民的心里。《周恩来的晚年岁月》,讲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的事。这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这以前,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几乎一直处于斗争漩涡的中心,不知经历过多少狂风恶浪,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而艰难的局面,他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中间许多棘手的两难处境,也许是后人根本难以想象的。在谈这个问题时,中…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健康力量的代表。他在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周恩来同志可谓是“文化大革命”逆流中的中流砥柱,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取的不朽丰碑。《周恩来选集》下卷发表了他在  相似文献   

5.
将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引入政治学当中,对于我们研究某些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文革”的特殊年代,周恩来的政治角色可以定义为协调者,协调者的政治角色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决定了周恩来在文革期间的政治行为。这种角色使周恩来能对“文革”中的‘左’倾狂热起到协调缓冲作用的同时,却又限制了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效果,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周恩来在“文革”当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违心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最大、最复杂的一场政治运动.周恩来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经常处于政治风暴的风口浪尖之上,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扮演了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因而,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就成为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中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课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难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忙于国事中的周恩来,对这场浩劫的到来感到难以理解。他和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在“文革”之初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相似文献   

8.
陈立旭 《湘潮》2011,(3):10-14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围绕着反冒进问题出现了意见分歧。周恩来是主张反冒进的,因此受到批评,不得不违心地作检讨,甚至提交辞呈。后来的历史证明,反冒进是正确的。当年周恩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周恩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周恩来长期担任政府总理,特别注重党的建设。他的党建思想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党建思想和实践风格一道,孕育了“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起点;历史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对上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周恩来的党建思想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6,(8):55-56
刘晶芳 刘振清在6月26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档案史料的大量发掘和公布,党史人物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很多已有结论或定论的问题,有了新看法、新解释;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功过,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少奇关于四清运动的评价。近十年关于刘少奇研究的最主要成果是出版了《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王光美、刘源等著的《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也值得关注。在对刘少奇参与领导的四清运动的性质和评价上,《刘少奇传》是基本否定的;而《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则认为四清运动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群众自我教育为主的运动,虽然夭折,但作为政治改革的一次可贵的尝试,与同时期成功的经济改革尝试一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周恩来研究焦点是其晚年周恩来研究的焦点、难点是对他的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的作用的评价。对人们常有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不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为什么要执行一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周恩来传》主编李琦提出,在当时毛泽东有很高权威的情况下,周恩来及其他中央领导都难以反对。另外,研究者提出,在“文革”中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周恩来和毛泽东是存在分歧的。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故事,发生在一名普通的中央机关干部与一些省委书记一级的领导人之间。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这里的故事一定不会发生。 这里所说故事的背景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这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曾经设法保护一大批老干部。但这里所说故事的内容,人们是不会知道的,因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机关干部。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受到冲击的领导干部们重新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陈扬勇关于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与态度,是学术界在周恩来研究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拟就“文化大革命”前期(即九大以前)周恩来对“文革”的认识和态度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前辈与同人。笔者...  相似文献   

13.
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周恩来在这场内乱中以“我不入虎穴,谁入虎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维护党的团结,维系国民经济的运转,使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一定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就。”①周恩来在“文革”期间指导经济工作的主要思想和做法是:一、强调既要革命,又要生产,经济基础不能乱,生产绝不能停  “抓革命,促生产”,是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一个口号。从…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置身于斗争漩涡的中心,千锤百炼,形成了对人们有特殊吸引力的思想、品格和魅力.他的协调水平和才能为其他同时代的人和后人所不及.正是由于周恩来善于协调,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他的协调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使我们的国家比较顺利地渡过了危机,转危为安.1 周恩来在《怎么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一文中指出:“列宁、斯大林论领导艺术,不可跑得太前,也不可落在运动后面,而应抓住中心一环,推向前进.”“毛泽东同志论领导艺术,要照顾全局,照顾多数,以及和同盟者一道干.”而这些领导艺术,周恩来是完全具备的.他善于处理国内外各方面的大事,也善于照顾党内全局和国家建设全局;他善于求同存异,博采众长,说服错误意见,与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博采》2005,(10):13-17
谢富治是一个特殊且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他青年时代投身革命,为中国革命做过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方和中央高官,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此人思想极“左”,在“文化大革命”中干了许多坏事。他虽然早在“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中1972年死去,但死后仍然没有逃脱历史的审判。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冯白驹诞辰93周年。冯白驹闪光的一生不仅体现在领导琼崖军民创造了“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也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为人民服务,还体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与谬误和邪恶所进行的抗争。“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20年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经历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个性特征,令人荡气回肠,感叹不已。“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一个时期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指导思想和实践愈演愈烈的产物。其间,冯白驹就深受其害,莫名其妙地被作为“地方主义反党集团头…  相似文献   

18.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10年的非常岁月。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努力,也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造反派炮轰李先念,周恩来为他解围1966年,当波及全国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曾经对“文化大革命”抱着这样的认识: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  相似文献   

19.
葛江洋 《党史纵横》2010,(11):48-49
从秋收起义开始,他就是我军第一个管理吃穿住行的“副官长”;红军长征时,他6天6夜没合眼,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死亡之海”;他是我军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后勤部长;建国初期,他与经济学家薛暮桥一起成为周恩来管理经济和后勤的左膀右臂;他一生都管钱管物,18年中记了54本工作日记,被后人奉为“经典”……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贡献,他是——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于11998年2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共选入论文近100篇,内容广泛涉及了周恩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平及思想。其中包括: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丰功伟绩和光辉的历史地位,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战、外交、科技、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