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省民族市县是大特区中的“特区”,经济地位重要,近几年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加上发展的起点与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海南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市县经济发展快慢,必然影响到海南大特区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一、加快发展民族市县经济的有利条件(一)从经济体制上看,民族市县与海南率先在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同步,在海南进行的一系列超前改革在民族市县也基本实施,如民族市县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竞相发展的基本格局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海南是一个建省时间不长的特区省份,与其他特区城市相比,海南的面积、农村人口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海南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远远大于其他特区。研究海南的地区差距,对于正确、全面地认识省情,科学、合理地进行宏观决策,以及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地区不平衡问题建省以来,是海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建省前,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结构原始、单一,基础脆弱,各项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省后,海南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全新时期,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省人…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是海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海南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特区,其支柱产业为热带高效农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与经济大特区极不相称。因此,大力发展海南热带高效农业,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海南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应深入研究和探讨海南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进程和制约因素,以及实现海南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南建省以来,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亦令人鼓舞。加快海市工业建设,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推进海南工业化进程,已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建设西部工业走廊是十分重要的举措。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省办特区以后,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总体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从目前暴露的情况下看,由于工业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金融事业这座大厦显得脆弱;房地产业有兴无旺;交通方面港口吃不饱,公路上跑的汽车太少;农业、贸易、旅游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  相似文献   

5.
土地做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特区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开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特区经济的发展。建省办大特区以来的土地开发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土地开发管理也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特区经济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土地开发的管理工作仍是整个土地管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土地开发管理规律性的认识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仍是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省办大特区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南的主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了深…  相似文献   

6.
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对于海南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地位问题,仍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应发挥海南的热带作物资源优势和水产资源优势,把海南建成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有的同志则主张,海南应突出其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笔者认为,海南土地广阔,资源多样,应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在海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发展工业是现代经济建设的一大特征,现代社会是由现代工业来牵引的。谁不发展工业谁就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早就…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因此,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暑假期间参加下乡活动的社会调查,参观了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本文以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试点为例,来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从整体来看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为农村经济提供的金融支持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通过金融政策推进农村金融发展,进而形成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0.
吉洪 《今日海南》2008,(6):31-31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空间相对狭小,环境脆弱且承载量小。因此,金融支持海南岛屿经济,必须结合实际,找好契合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绿色信贷政策是海南金融支持海南岛屿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也是海南金融实现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海南金融业必须把绿色信贷作为载体,使绿色信贷在支持海南经济发展中变成实在的行动、实行的政策和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安起雷 《传承》2012,(7):64-65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缺乏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明显障碍。  相似文献   

12.
省委书记卫留成最近指出:“现代服务业是海南长远发展的根基”,此言说到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一个国家经济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其国际经济竞争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标准,其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服务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因此,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必须而且应当有应变性的新思维,按优势条件选择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加快建立服务主导型经济是海南可行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党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下称"双自贸"建设),标志着海南进入"4.0时代"(经济大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在推进"双自贸"建设过程中,群众关心的主要事情是什么?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深层次利  相似文献   

14.
一切为了特区增创新优势──沿海五特区人事工作交流会纪事本刊记者自从我国决定在沿海开辟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厦门、珠海、汕头以及后来建省的海南,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取得巨大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跨世纪的到来,如何保持特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的形...  相似文献   

15.
王军 《今日海南》2008,(2):10-13
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 我们经常说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我们不能把特区当名片打。 回忆这几年,我觉得这几年我们确确实实是在不断理清发展思路,不断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打基础,然后走上了一条比较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我们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结果,海南建省办特区风风雨雨二十年,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清醒认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海南的现实资源与潜在、后发优势,客观分析海南区域发展模式“一省两地”的缺陷与不足,依据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创新海南区域发展模式,对于海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87年,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57.28亿元,财政收入2.96亿元,是全国典型的贫困地区。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就,而最基础、最突出的成就是经济建设。大特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海南是在极低的起点上创办经济特区的,且由于在建立时间上比深圳晚了七、八年,错过了利用体制转变和政策优势促进海南经济发展的最宽松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一、探索符合省情的基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提供理论的支柱点海南省是一个岛省,地处祖国南疆边睡,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相对落后。同时海南省又是一个特区省,在发展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上享受许多民族的优惠政策,因此探索海南省民族基础教育的思想与观念应放在改革开放、建设特区的大环境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前提下来研究。根据海南省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l、民族基础教育应立足琼南,面向全省,在建设大特区的环境中转换教育思想与观念,加快民族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大特区精神是海南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弘扬大特区精神,加快海南改革发展,是开展大研讨大行动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圳,当年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靠的正是包含改革开放创新特质的特区精神。在临近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关键时期,重新认识、弘扬大特区精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登山 《今日海南》2007,(11):34-34
在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革命新形势下要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创新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就必须更新观念。重构特区立法优势,开创特区立法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