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思想和道德论的阶级性问题,是研究孔子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它是关系到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孔子思想的关键,也是决定人们褒扬或贬抑孔子学说的依据。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因此,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落后的、反动的,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的。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代表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正因为他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在他的思想中也有着民主性的精华,有着人民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0)
孔子一生志于以其道易天下,因此了解孔子的政治活动对于理解他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孔子生活的年代,鲁国政局的特点是公室卑、三桓强。三桓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世卿,三桓专鲁政是孔子政治活动的大背景。南蒯、阳虎等人的叛乱,使季氏开始考虑抑制"旧式宗法家臣"的势力,擢拔非宗法性的才能之士为其所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孔子登上鲁国政治舞台。孔子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夹谷之会和隳三都,隳三都失败后流亡国外。14年的流亡生涯,是孔子思想上趋于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修养学说,包括“修”和“养”两个方面的内容。“修”重道德的外在方面,“养”重道德的内在方面。从孔子开始,历代儒或兼论“修”、“养”,或有所侧重,使修养学说逐渐完备,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修养学说。儒家修养学说在统摄内外、贯通体用的意义上优于西方道德学说。作为道德形式,“修养”具有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主张德政,提倡把政治道德化,政治与道德合一是孔子政治理论的特色。从根本上说,孔子德治理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任何社会政治行为都有益的普适性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仁爱原则、正义原则、重民原则、廉洁原则。虽然这些原则具有历史的局限或封建的糟粕,但至少是可以批判地汲取其合理内核,作为历史的借鉴,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中的“单向性思维方式”和“注经式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的一种旧的传统。它是在封建社会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几千年封建政治专制及其意识形态“大一统”的必然结果。我国封建社会有着漫长的封建政治专制的历史,这种封建的专  相似文献   

7.
车雪琴 《学理论》2009,(17):225-226
一提起古代教育。我们不能不提起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首创了“学而不厌,侮人不倦”,“启发武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由博返约”等各种教学理念,特别是他的“仁”政学说,无论是对当今的教育还是国家统治,都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更进一步说,对素质教育的提高。道德的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本文仅从孔子教学思想这一点入手,力图探索孔子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概念思维到实践思维:道德教育中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概念思维具有的抽象性、隔离性、凝固性等缺陷,无法解决道德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概念思维必将被实践思维所替代。在道德教育中,实践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包含关系思维、主体思雏、多向思维、动态的变革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的养成,关键是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道德的关系,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人。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学说倾向于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改变世界的可行性论证。本文认为,两宋理学家的政治理想最能体现儒家主流政治哲学的特质,即大幅提升伦理精神,将政治与历史伦理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固定在宗法伦理的框架之中,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本质上说,宋代理学的政治理想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这种目标的完美性,阻碍了理学家对实际问题的认知与处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他结合自己坎坷政治生涯和漫长的教育实践,创建了以社会政治稳定为目标,以协调人际关系为手段,以道德人格教育提高从政者素质为突破口的学说体系,其实是一种非常完善的协调学说,为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他为了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政治理论,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经过六年多时间,他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世叫做“六经”,或“六艺”。可见,孔子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文献整理家,为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乐》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佚亡,实际只留下“五经”,但从《论语》等书籍中关于孔子对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一些论述,仍然可以看  相似文献   

11.
<正>名始自孔子,后荀子继承并发扬。同是正名,二者学说各不同。孔子正名更具伦理政治的意义,荀子的正名兼具伦理政治和名理双重意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正名中要做出区分实属不可或缺之维,先秦乃至整个后来的儒家文化里,几乎都是把这二者连在一起讲。通过比较孔子与荀子的正名思想,可以厘析正名的三条基本理论进路,即道德、制度与名理。  相似文献   

12.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于听『话教』育的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重视有余,而对个体价值关注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重视有余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偏重于培养老『黄牛式』的老实听话忍辱负重式的人而不注重培养甚至有时抑制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说敢闯的人偏重于培养单向度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人而不注重培养多向度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人这种教育价值定位的误解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教育对象创新素质的忽视我国的这种听『话教』育方式在有利于稳定社会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并直接成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社会各行各业都认识到了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了 ,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国才会强盛起来 ,人们才会过上好日子。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义利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古代圣贤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在价值趋向上充分肯定了义重于利。这种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是以抑制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为代价来完善道德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长期以来 ,人们谈利色变 ,人们合理的欲望和基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在社会化的生…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一般应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要看解决具体的思想、政治问题的成效;另一方面,要看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这包括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情操,也包括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这两方面的成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否认它们的联系,或者看不到他们的区别,都有碍于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提高。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往往注重具体的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而对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注意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上喜欢“刮风”,喜欢“倾盆大雨”;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中搞简单化,搞形式主义;在思  相似文献   

15.
司马同学: 收到了你们的来信,信上说,你们正在读一些马克思的书,以便对自己的某些结论进行反思,这是很令人欣喜的。历史上有过这种情况,当人们自认为寻找到了先进的思想时,恰恰只是循着前人已经走过的、而且已为历史证明失败的道路,进行着“黑暗中的摸索”。因此,我们现在常说的反思,不只是对思维结果的重新估价,更重要的也许是对思维过程、思维所运用的方式的重新认识。例如对于你的一些同学曾提出的,在中国建立西方那样的“契约机制”的主张,所谓“执政党或政府,违反与全民订立的政治契约就可以废止这种契约”的想象,就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反思。单从字面上去猜测一种政治学说,是不可能取得科学的理解的。作为一种国家学说,“社会契约论”有其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重庆长风机器厂王希明: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一要突出思维的创新。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很多问题出在定式思维、惰性思维和自保心态上。由于这些思维的束缚,创新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比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这些年实际上走的总是一条“合”、“分”之路,即在机构的合并或分开上搞创新。这种定式思维,使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二要突出运用的创新,找到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企业是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必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必须处理好改革、发…  相似文献   

17.
“正名”作为伦理思想并非由孔子直接提出,但在儒学发展的进程中,孔子基于礼崩乐坏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道德建设基本要求被不断思想化而使之成为哲学范畴,它同时亦成为古代社会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源泉之一。“正名”要求人以身份对应伦理的自我责任和对他者的责任,是古代社会道德实践的基础点。对于“正名”思想要有历史的观照,即它支持了秩序性社会生活的生成,也成为传统美德伸展的动力源。在现代公德建设的审察中“,正名”的内向聚合力使其延伸为一种走向公共性的阻碍因素。当前,对作为思想现实的“正名”之剖析与检查是走出伦理实践困境之必需。  相似文献   

18.
能否由“我思”推出“我在”──康德主体学说管窥王晋中“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一句名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典型地反映了康德以前的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改造,就曾把这一命题作为一个范例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两种...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道德因素孙正甲潘科一、以传统道德批判为重点的道德理性批判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是曾经遭受过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封建道德长期肆虐并流毒甚广。建国后,“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  相似文献   

20.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