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君武(1881年-1940年),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原名道凝,又名同,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他早年就读于桂林体用学堂,1900年入广州法国教会学校丕崇书院学法文,1901年人上海震旦学院,同年冬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读化学。1905年8月,他加入同盟会,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同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积极宣传革命。1907年,马君武赴德国入柏林工业大学学冶金,  相似文献   

2.
吕复(1879~1955),第一届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前任众议院议员、教育部次长、中国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吕复是河北省涿鹿县人,1903年考中举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先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后转入明治大学法科。1908年在日本东京加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任编译工作。1911年回国后当选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袁世凯未经国会通过,私自和五国银行团签定2.5亿元借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最早介绍到中国来是什么时候?一说是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民报》第二号刊载的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另一说是一九○三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日本福井准造撰、武陵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 据我们查阅有关资料证明,连载于一九○○年至一九○一年《译书汇编》上的《近世政治史》一书,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 一九○○年,中国留日石学生戢翼翚(元丞)、杨廷栋(翼之)、杨荫杭(补孙)、雷奋(继兴)等,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十二月六日发行创刊号,刊登了“坂崎斌”译的日本著名法学者有贺长雄(1860——1921)著的《近世政治史》,  相似文献   

4.
胡鄂公北上主持革命谋划天津起义1、北方同志相继来鄂诚邀辛亥年(即1911年)九月十九日同盟会同志冷公剑,代表北京同盟会同志暨京、津、保等处之共和会、铁血会各革命团体,来鄂谒见黎公(即黎元洪),拟请派予北上主持革命。时,同盟会同志在北京者,有吴友石、杨时杰、冷公剑等数人,以吴所办之《国风报》(应为《国风日报》,下同)为中心。吴本姓白,名逾桓,友石者,盖化名也。  相似文献   

5.
石东 《协商论坛》2011,(9):50-51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国同盟会。留日河南籍学生踊跃参加,次年建立同盟会河南支部,创办《河南》等杂志.宣传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与此同时刘纯仁等在省内也建立革命团体。1906年,东京同盟会河南支部派人回开封秘密组建河南同盟会分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宣传的基本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际上,它宣传了两个思想流派:一派(办刊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坚定不移地宣传民主共和;一派(办刊后期)以章太炎为代表,以“宗教”“国粹”相号召,动摇于民主  相似文献   

7.
张建刚 《中国人大》2010,(19):51-52
1907年1月,在日本东京,一个名叫徐佛苏的人先找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章太炎,然后又去找《民报》庶务干事(相当于经理)宋教仁,声称自己受《新民丛报》主编、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之托前来讲和。徐说:梁“已改变方针,其保皇会已改为国民立宪会矣,君可与《民报》社相商,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并称:“以前《新民丛报》和《民报》论战是出于不得已。”对此,章太炎表示:  相似文献   

8.
日前.龙口市政协隆重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暨《义炳千秋》、《百年风云》发行仪式。《义炳千秋——徐镜心与山东同盟会》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以徐镜心为首的山东同盟会在齐鲁大地上进行的这场伟大的革命。《百年风云——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书画作品集》汇聚了市政协书画联谊会会员54幅精品之作。  相似文献   

9.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10.
徐波 《公民导刊》2009,(2):56-56
读罢全新改版的《公民导刊》2009年第一期,禁不住为刊物成功改版叫好! 2009年第一期是《公民导刊》发行以来的第121期,也即是刊物在经过十年的艰辛,取得不菲成绩之后,跨入新一年的第一期。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为了争夺南洋华侨的支持,革命派继东京《民报》后,在南洋地区的《中兴日报》上再次笔战保皇派。此次笔战不仅阐述了革命派的施政观点,更重要的是向广大华侨宣传了具有强烈的反清革命意识。这种宣传虽有不足之处,但却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南洋华侨的爱国热情,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郭云 《长白学刊》2000,2(2):75-77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其主张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孙中山又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甚至赋予它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钫 《协商论坛》2011,(6):52-53
革命酝酿时期河南同盟会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初成立时推曾昭文为支部长(曾昭文字可楼,光山县人,后任南京留守府军需长,不久,病逝于天津)。当时在日加入者有杜潜、朱奋吾、车钺、刘积学、潘印佛、杨曾蔚、刘醒吾、陈伯昂等。创办《河南》杂志,以张钟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并特请周树人(鲁迅)撰稿,共出版10期,宣传革命,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4.
清末《长春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吉林地区主办的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在“监督地方官吏,鼓吹政治变革,牵动社会方面”,与同盟会在哈尔滨参与组织的《东陲公报》、奉天《大中公报》齐名,为清末东北三大革命报刊之一,是事实上的同盟会长春支部机关报。在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的高压封锁政策打压下,该报曾屡遭挫折,被迫三易其名,但一直能艰难支撑,持续刊行时间近三年之久。因此清末《长春日报》不仅在近代东北新闻史、区域辛亥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篇章,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亦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刘文典(1889~1958年),字叔雅,合肥人,祖籍安徽怀宁。幼年入教会学校,受到良好的外文训练。1906年前往设在芜湖的安徽公学读书。安徽公学系当时的一所新型学校,李光炯、陈独秀、刘师培、陶成章等曾先后在校任教,师生思想活跃,民主革命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刘文典在这里受到了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并于1906年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刘文典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结识了在东京主办《民报》的章太炎,随章氏学《说文》及文字音韵之学,成为章门弟子。1912年刘文典学成回国,在上海与范鸿仙、于右任、邵力子等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发表了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史上,为《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发行所作的报纸广告,是中国报纸广告史上的智勇壮举。一、巧妙的《共产党宣官》广告第一部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科学基本原理的《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公开发表。时经半个多世纪,才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05年11月出版的第二、三期上被第一次介绍给中同人民。介绍者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政治家和宣传家朱执信,他在所写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中,介绍了《宣言》的“大要”,  相似文献   

17.
章炳麟既是辛亥革命前夕排满革命最彻底的鼓吹者,也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对章炳麟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能够为理解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提供重要的认知资源。然而历来的研究多侧重于章氏《苏报》和《民报》时期的著述,亦即着眼于其排满思想成熟之后。对于章炳麟排满思想的形成过程,则大多因袭他本人的回忆而给出简单化解释。以章炳麟个人回忆中的偏移、讹误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多方史料记录,概能还原戊戌变法之前章炳麟真实的思想和活动。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5,(8)
<正>《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份党的机关刊物。从1937年12月到1945年9月,《群众》周刊冲破千难万险,在武汉、重庆两地共出版10卷210期,吸引和影响了国统区无数革命群众走上抗日道路,被毛泽东称赞为党的一个"方面军"。回顾峥嵘岁月,《群众》周刊在抗战的烽火中坚守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在限制封锁中宣传党的路线方  相似文献   

19.
荣言 《春秋》2011,(5):4-7
1905年8月,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同盟会,同盟会会员积极酝酿推动,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同盟会成立之初,加入该会的山东人就达140余名,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各省区都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20.
《台湾民报》对五四新文学作品的介绍及其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至1933年间,《台湾民报》转载了胡适、鲁迅、郭沫若等数十位祖国大陆新文学作家的上百篇作品,对台湾新文学创作产生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海峡两岸新文学创作在“救亡”、“启蒙”、“革命”等三大主题上的契合,在深层次上证明了这种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