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结合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存和旅游开发的具体现状,对其发展提出合理化的措施,实施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旅游价值和功能,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今日民族》2014,(12):38-39
<正>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保护工作力度。一要注重法规保护工作。二要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四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民族传统节日。五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六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注重顶层设计,差异化发展。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确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全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实现各县、乡、村的联动效应和共赢局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06,(5):49-49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近日提出,发展农村旅游,要努力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规划先行,切忌盲目性。开发旅游确实可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发展农业旅游,不能一哄而上,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二是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吸取以往发展农业旅游的教训,严格执行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源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就越是能够可持续发展,以前保护不好的资源也要通过发展旅游很好地保护起来。三是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按法规和标准办事。旅游直接为游客服务,是“以人为本”的具…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1,(3):16-17
保护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构。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我们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精华,又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护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首先,创新是适应文化变迁的需要。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的一种永恒现象,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使得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并存于历史~.4t5街区的空间里。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必定要保留其传统的外形和内涵,包括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节庆活动等等。另一方面,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会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设置现代商业网点,采取现代商业运作方式。从改造后宽窄巷子的情况来看,宽窄巷子已经商业化,它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已经受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曼景兰旅游新村总策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惠焜 《思想战线》2001,27(5):53-62
"西双版纳"这一个响亮的名字,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新人耳目,60年代以后家喻户晓,改革开放20年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千万游客直接进入它的田园,领略它的"异国风光".如果开发得宜,这一品牌将长盛不衰.我们的任务是保护这一品牌,强化这一品牌,持久地完善这一品牌.曼景兰旅游新村的策划,要从传统加现代化的高度面对新世纪,考虑可持续发展;要突出传统,突出个性,突出特点,避免趋同;要为西双版纳村寨建设和村寨旅游摸索一个好的模式;要为全省旅游景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我们应秉持敬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之心,冷静客观地审视和分析它的优劣,以探索更好的保护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试探性地提出了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三大措施:严格遵循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建立适宜的开发模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9.
旅游影响下滇西北民族社区传统生态文化变迁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由于案例地的特殊性,缺乏比较研究的基础。以滇西北三个民族社区为案例,对当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的生态文化变迁形态进行了比较性解读。研究发现,位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以及不同的文化借用方式,是导致各社区生态文化变迁形态迥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将有助于在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与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之间探索一条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程度和自信心、凝聚力,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共识。在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传统文化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古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探讨的逐渐深入,社区参与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地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族群文化保护的二元对立难题,提供了一个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透视视角.基于社区参与的不同层次,通过对国内六个不同参与程度的案例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证明社区参与层次和族群文化保护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强度与族群文化保护的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社区参与中“文化自觉”将成为族群文化保护的合理支撑,为目的地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蒲月英 《乡音》2015,(3):18+24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对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石家庄市为例,截至目前,共有8个村列入"全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井陉县7个、石家庄市鹿泉区1个。由于认识不足、措施单一等原因,一些传统村落仍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  相似文献   

13.
正省委书记罗保铭曾指出,信息化建设是岛屿经济和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旅游产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基础。旅游业要真正实现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和提升,需要旅游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不断地融合发展。目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由规模到效益、由粗放到精细的产业提升阶段。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旅游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省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产品中所蕴藏的特殊工艺和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在旅游市场不断兴起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产品被推向了市场,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中找到平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旅游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范式,通过旅游人类学的分析,对此问题找到了一些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开发的环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中 ,要贯彻园内生产环境平衡的指导思想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 ,实行保护与开发并举 ,以开发促保护的方针 ;要制定和落实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 ,进行生态环境容量评估 ,要求旅游经济容量不得大于生态环境容量 ,旅游设施容量不得大于旅游经济容量 ;要认真修订原规划、原规划大纲中不切实际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一、推进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1、牢牢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握乡土性。发展乡村旅游要通过营造传统的乡村场景和氛围,保持乡村乡土风貌。二是把握体验性。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很好地融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  相似文献   

17.
赵晖 《小康》2013,(11):21-21
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应避免大规模低层次过度旅游开发。除了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之外,要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发现已有资源,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时,全国自然村落总数为363万个,到2010年减少到271万个,10年间消失了92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照此速度,如不加以保护,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不远的将来,传统村落将在中国消失殆尽。这些蕴藏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消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重大损失。"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对许多人来说,传统村落承载着乡愁,支撑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因素、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需求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方兴未艾。当前的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没有跳出传统旅游开发的思维框架,都不可避免地引发着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负面影响。为协调好民族旅游开发和保护,我们需要协调起少数民族社区(村落)、旅游开发者以及政府三方的角色,打造适应民族文化旅游自身特色的以当地社区(村落)为核心的协调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贵州省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的具体案例,指出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好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以当地村民的利益和意见为出发点,像西江这样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为确保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旅游的模式应该是参与式的、体验型的、学习性的。为此,本文就西江苗寨的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具体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