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工业文明所催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理论上的虚妄性与在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性;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色彩在现实上却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操作性。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对于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恶之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主客二分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两大转变:“自然之子”走上“自然主人”;和谐转向冲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创建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和自然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多层面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是多维度、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从而要求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执政、生态立法、生态行政和生态社会动员,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体的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层面要求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加强环保产业建设,使识别“绿标”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文化层面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的指向是树立全民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生态道德、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狭义)建设,以及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社会生活层面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本质上是基督教文明,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开启了世俗化进程,科学与理性成为打破宗教蒙昧的两杆大旗。但世俗化抛弃了超越世界的神性,张扬了人自身欲望的合理性一面,同时也功利性地将人置身于一个没有终极情感寄托的世界中。在西方从宗教文明走向法治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世俗化颠覆并割裂了西方传统法文明的文化根基,从而导致法律脱胎成一种纯粹的权术政治而脱离其原有的神圣性基础,西方法文明开始面临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7.
在全省人民学习长汀经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省份建设热潮中,泰宁县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抓生态就是抓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命产业”、“抓生态就是靓品牌”、“抓生态就是聚人气”等生态理念,实施了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先导、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然之成为人类的环境,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产物;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则是取缔了“神道主义”宗教的近代人道主义“宗教”的产物,就此而言,“环境”事实上和现代性是同步诞生的。包含在近代人道主义“宗教”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实质是以工具理性为认识和行动模式、以个体主义的功利主义为伦理准则的非常狭隘的占有性主体观,它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之排他性的、掠夺性的征服和占用。资本主义是这种占有性主体观的制度化体现,这个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把环境作为“外部问题”的市场为运行机制、以利润为基本目标和动力的体制,必然会以其不计一切代价的扩张、短期行为、以及对第三世界的环境剥削等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在资本主义体制之内,寻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这种可能的途径,必须越出资本主义之外来寻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永泰县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区,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县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地区的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提出给人类展示了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适宜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准则,立足于“中国特色”的问题境域,追求“和谐社会”这一生存价值目标,才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科学和宗教总是冲突的。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把地球降为隶属于不重要的太阳的一个次要的行星,这就同宗教的教条产生了矛盾,因而遭到了教会的反对和指斥。地质科学提出的时间广延性,也使得新旧教的宗教人士大为震惊。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了宗教的眼中钉。等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熊玲 《理论导报》2010,(3):31-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有助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缓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紧张关系,建立整体有机论和协同论,也有助于弥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不足。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应该成为完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独列成章,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目标,中国“生态梦”跃然纸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国人实现中国“生态梦”的决心.在明晰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历程与目标趋向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是阐述贵州科学选商,选择生态文明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为题眼,进行了5个方面的阐述。1.科学选商“三个率先”带来“三个突破”;2.科学选商提高“门槛”做好“源头”把关;3.围绕资源优势招商与选商有机结合;4.科学选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5.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共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这与其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相契合。安徽打造生态强省,让安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国前列,不仅是推动安徽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仅是改善、保障民生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打造生态强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战略目标?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江苏和浙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安徽应学习和借鉴苏、浙经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加快安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任俊华 《新视野》2005,67(6):56-57
文章分析了儒家生态和谐观的主要内容和现代价值,认为儒家生态和谐观是一种仁爱型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它同西方传统的功利型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有重大的理论差别,是现代生态哲学健康发展的历史养分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