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秀英 《今日民族》2006,(11):40-41
《摩梭达巴文化》一书从启动、搜集录制、翻译整理到出版发行,经历了漫长的7年,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以其特有的母系家庭和与之相适应的走婚制,引起世人的瞩目,被喻为人类史前文化的“活化石”。由于摩梭人自古以来只有语言,而无文字,汉文献记载又支离破碎,大量的资料及史诗都深藏在该民族原始宗教——达巴经中,这些口诵经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民族渊源、迁徙、风俗礼仪、宗教、哲学、社会、经济、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是口诵的,没有书面文字记载,被保留下…  相似文献   

2.
陈柳 《今日民族》2012,(3):16-18
达巴信仰是摩梭人的本土宗教。代代相传的达巴经典中蕴藏着摩梭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巴信仰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摩梭学者拉木·嘎吐萨这样说:“不理解达巴经典,就不可能对摩梭文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即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阶段,存在着中华文明肇启的伏羲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成就就是产生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留给了我们当代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形态的、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开端的伏羲八卦,以及作为中华民族性格基因的伏羲“盛德大业”的人生目的论。  相似文献   

4.
国庆黄金周,应友人之约,又一次去到永宁泸沽湖。在那里有幸结识了摩梭民俗博物馆馆长慈仁多吉和打史品初两位对传承摩梭民俗风情、弘扬摩梭独特文化有特殊作用和贡献的年轻一代,心里十分高兴和欣慰。在一次又一次参观、座谈交流之后,深深感到一个最基层的民办文化实体,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办出一些在大、中城市很不易见到、又十分突出典型且具民族地域性多功能鲜明特色的民俗博物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关注和总结。特点之一:窗口与基地的功能作用摩梭民俗博物馆,既是一个集中展示传统民俗文化的窗口,又是一个多元传承摩…  相似文献   

5.
周菁葆 《新东方》2012,(5):43-46,2
海南黎族婚俗文化中有许多与台湾高山族相同,其根源是他们把两千多年前越人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婚姻习俗一直在民间中保存着。尽管黎族与高山族已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社会残余的婚俗文化根深蒂固,百越文化的遗存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中国唯一"的摩梭母系制文化独具魅力,对外界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首先是这种母系制的大家庭,在人类婚姻和家庭形式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这种母系制的大家庭和"走访"婚俗,被称为现代人类家庭史、婚姻史上的"奇观",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童年是否都经历过母系氏族阶段,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史前社会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在《论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论述母系氏族公社的过渡问题时就曾经说明,论证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仅仅涉及那些最初组成民族的时候,其世系是按母系计算世系的民族,不包括由血缘家族公社分裂演变为父系氏族公社的氏族”。即认为某些人类群体在血缘家庭公社或普那路亚家庭公社之后,可演进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本文拟就此观点再作论证。(一)几种不同的观点母系与父系在人类历史上究竟孰在前孰在后。这是一个争论了一百多年的问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学术界几乎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整个人类的发展看,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已是遥远的过去,古代文献并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的记载,但某些民族却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解放前云南西部的少数民族,有的就仍然处于从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中,它使我们能够具体了解这一转变过程的许多情节。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父系制虽然已经确立,但离母系社会未远,也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追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母系父系并存家庭中夫妻的权利与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父权家长制家庭中 ,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歧视表现在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但部分父系家庭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妻子当家长 ,拥有较多家政权 ,掌握经济权利 ,以及男女平等的现象。在母系家庭中普遍是妇女当家长 ,并在家庭中占有较高的地位。而在母系父系并存家庭中 ,则夫妻均可担任家长 ,家庭关系比较平等。文章最后分析了影响不同少数民族传统家庭中夫妻关系模式的多种因素 ,并对某些西方学者认为的单一经济因素作用论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0.
母系家庭这种曾在人类家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家庭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向父系家庭的转化,但位于川西南的利加则却成了目前人类仅存的母系氏族家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康区藏族的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专题 ,但至今还没有从宗法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问世。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和调查资料 ,从部落聚居、政教联盟、继承制度及人生礼仪等四个方面论述和分析了康区藏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 ,有益于康藏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2.
廖杨 《贵州民族研究》2002,22(1):101-109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和分析了四川省西南部藏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 ,将传统中国的秘密结社置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制度体系及群体意识中予以考察 ,就会发现其形成和发展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宗族、人口等层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探究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类型、特征、功能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秘密社会与传统汉族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早期戏剧创作的典范。奥尼尔主要通过剧中露斯对自主爱情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以及剧作家本人对男性的丑化,展现了一个在男权中心文化中深受男权思想毒害但又不甘向命运屈服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剧作家对女性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并以此唤起人们对女性遭受歧视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丁鼎 《思想战线》2001,27(4):120-124
丧服是丧俗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丧服作为一种特殊而久远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特定的文化方式和内心世界.然而,生者为死者穿上特定的丧服从何时兴起?发源于何处?从中外考古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分析及采用碳14测定等依据推论,丧服习俗最早起源时期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与葬俗同期,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主要原因是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和对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试论近代少数民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和繁衍后代的自然需要,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我国近代少数民族的婚姻形态,处处渗透着宗法的色彩和内容,反映了宗法的族权、父权、夫权、神权在少数民族家庭婚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现出浓厚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17.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中的老小姐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可怜到可憎的巨大转变。这一变化的发生源于父权社会日益增长的焦虑和不安。随着18世纪的到来,老小姐的独立意识日渐彰显并且不断涉足公共领域。对此,社会权力机制加强了运作,试图通过负面的老小姐形象来规训妇女,使其符合父权制社会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8.
黄粹 《思想战线》2006,32(3):45-50
女权主义神学是基督教内女权运动的实际经验及学术成果在理论上的反映。它通过对基督教传统及其经典《圣经》中父权制思想的批判,来提升女性在天国中的地位,并试图建立体现女性解放要求的神学体系。女权主义神学旨在通过适应时代和广大女性的需要,将宗教信仰、神学论证与社会政治实践相结合,使其自身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的实证调查,对农民的组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农民不仅组织化程度低,而且其组织化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男女有别的组织化是传统社会组织的家庭性与男性家长制相叠加、性别社会化所导致的女性组织能力不足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重视组织化中的性别差异,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民组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化调适是民族学长期关注的社会现象,民族学界的前辈们对其进行诸多探讨,得出了诸多带规律性的有价值的理论.然而对于个人行为在文化调适中的作用探讨得不够.本文以"瞿氏宗族的恢复过程"为例,就个人愿意或行为在文化调适中的影响力作一点尝试性探讨.从本文分析的"瞿氏宗族恢复过程中个人行为"的表现可知,文化调适的结果,绝不是某些人意愿的兑现,而是众多人的不同意愿磨合兼容后达成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