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政策执行与政策遵守姜南扬一、政策执行被视为“阿基里斯之踵”政策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政策要求和政策制定,但对政策的进一步研究,必然会是政策执行。从60年代末开始,政策学家开始注意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微效现象”,即政策方案所预期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或至少部...  相似文献   

2.
一般的公共政策研究主张以杜会问题作为政策的逻辑起点,本文研究发现,仅仅以社会问题作为政策起点无法解决传统政策范式中的危机,通过对公共政策的问题起点与需要起点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公泉需要才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政策的制定应以公众需要为导向。以公众需要作为公共政策的起点,可以有效应对传统公共政策范式中的危机,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行政法的定义是行政法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行政法学所有范畴的基础。给行政法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不仅关系到科学的行政法学体系能否建立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关系到我国行政法治实践能否键康发展的问题。出于这种考虑,结合法学界对行政法的定义研究现状,笔者拟对其进...  相似文献   

4.
从《反对本本主义》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反对本本主义》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赵庙祥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体系。作为发展过程,它必有历史起点:作为思想体系,它当有逻辑起点。《反对本本主义》体现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如果说毛泽东在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逻辑起点问题。因此,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逻辑起点进行讨论,就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出发。同时,逻辑起点作为某一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具有自身的科学规定性。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逻辑起点的基本规定出发,社会化大生产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内涵和特征,重新审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对于挖掘其思想内涵、深化理论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结构,是一个由逻辑起点、逻辑基项、逻辑中项和逻辑终点组成的相互联系、渐进发展的动态立体结构。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基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中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的提出虽然仅有两三年时间,但却是“经过长时期思考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证明是或将被证明是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围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学术理论界展开讨论,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角度,如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党的性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或党的先进性论、十二大关系论纲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人民利益论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片面之处,把人民立场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似乎更确切些。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和物质性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晓臻 《理论探讨》2007,18(6):45-48
"物质"作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奠基性概念,但事实是马克思在其哲学探索过程中并没有把它作为逻辑起点,他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揭示了存在即社会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超越的性质,即物质性。物质性是马克思探究存在问题的逻辑结论,为马克思从哲学上彻底解决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部思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逻辑起点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  相似文献   

11.
探讨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结构体系,对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由此出发,通过三条线索、三个层次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的体系框架,正是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大体通过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实施科教兴国,加速科技进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中华民族谋生存、求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决策。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这一战略的逻辑起点。我们应对它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一、科教兴国的理论依据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主要驱动力,已成为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A·斯密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马克思明确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13.
徐守霞 《学理论》2009,(15):218-218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关系到新课标的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生物问题的设置与提出对引导学生的思维,推进研究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生物问题设置的“四性”和“四度”方面,谈谈我对生物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的理解,望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王伟萍 《学理论》2009,(19):3-4
哲学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究普遍性终极性超验性问题而取得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成果。诸子百家时代,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由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三部分组成。“知天以制天”的“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究天人之际”的“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知人以成人”的“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以来,中央带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建立了最新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体系性思想、体系性概念。它可以从新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阶段性成果进行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综合与分析。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科学发展在某种历史阶段的一个重要条件。理论成果可以从不同维度串起来———体系化。但不管怎样体系化,必须在基本概念、公理框架、逻辑起点、逻辑方法上一元化。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呈现出几个阶段性特点。不管在哪个发…  相似文献   

16.
姜士伟 《理论探讨》2007,1(5):149-152
任何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最为基本的范畴作为其演绎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确立必须符合三条质的规定性: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它与反应对象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属性来看,公共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本质属性,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相一致。同时,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可以独立存在,是公共管理一切矛盾的"胚芽"。公共事务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确立的三条规定性,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最基本的生存利益问题,因此被看作是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就就业问题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就这件事可能引发的事件来说,它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能否实行“充分就业”,是总统竞选的条件;在中国,一些省市的领导把它叫作“帽子工程”(即关系到乌纱帽能否戴住的工程)。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在执政者或当政者心中的地位。深圳市是中国较早实行市场经济的地区之一;也是现在被世人公认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认真研究深圳市的就业状况,找到科学的对策,关系到深圳特区能否协调、稳定地发…  相似文献   

18.
肖滨 《政治学研究》2020,(1):57-65,M0004
在《中国政治学的转型:分化与定位》一文中,景跃进教授将政治共同体确立为中国政治学的逻辑起点,揭示维系中国大一统的集权逻辑,搭建了一个国体、政体和政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景跃进教授提出的问题及所做出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但仍有进一步商榷和对话的空间。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代性的国家共同体;现代性国家共同体既服从统一逻辑,又遵循共和逻辑。在“一体双权”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中,“一体”是指现代国家共同体以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国族一体等为核心内容的一体格局和统一状态,体现统一逻辑;“双权”则包括“民权”和“国权”,处理二者之关系的制度安排事关共和逻辑能否得到实现。相对于“三位一体”的中国政治学分析框架,“一体双权”有一定的理论优势,有可能拓展中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范围,为中国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对话提供更加开放的交集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农民的政治认同: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默海 《理论导刊》2006,2(11):69-71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农民在历史和现实中形成了以生存伦理为认同的逻辑起点、以公正平等为最大的心理诉求、以自身的弱势地位为认同的主要障碍等内容。农民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认清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和内容,并在制度和政策上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才能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