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奠基人,洛文塔尔所提出的文学传播研究的基本主题、理论原则和研究范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根基上的开端。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而且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发展了一种针对文学传播问题的批判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文学传播研究范式。在文学传播实践迅猛发展,文学传播研究却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理论对于文学研究范式的革新,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而言,学术的规范性建设似乎还欠火候,这不仅影响了相关研究成果水平的提高,而且也部分地造成了这类研究门槛较低、学风粗糙的现实.造成这样的状况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未能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其中一个较为深层的原因.从理论上对两者作区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要解决研究者的学术认知和学术自觉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 2 1世纪的来临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 ,深刻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在教育模式上和教育的内部进行适应性变革 ,促使大学生真正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程序接受教育 ,并大力培养大学生完成由“知”到“行”所需要的“情”与“意” ,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层次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余晓明 《求索》2005,(11):174-177
文学与政治互相渗透,构成了生态学的协同演进关系。文学通过叙事的方式对政治合法性进行原初建构。文学经由文化政治为精英和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剧本,而国家权力对文学的介入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的干预。但是,文学“元叙事”对言说的质疑,又构成了对意识形态的解神秘化。  相似文献   

6.
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流行话题.折射出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而深刻的精神变迁.大众视域下的白毛女依然停留在艺术世界中的文化符号之中;而90后大学生的白毛女和黄世仁则还原为历史中、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个人,即一个消解了阶级仇恨的、处于日常生活场域下的穷家女和富家男.90后白毛女愿嫁黄世仁的选择,既是历史文本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学叙事尴尬,也是当代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悲哀,显现了当代社会经济结构与新意识形态笼罩下90后白毛女的生存窘境与精神之殇.  相似文献   

7.
新社会组织是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拓展统战工作社会化新的工作平台.推进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全局中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加强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必须科学界定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任务的内涵和边界,明确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必须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形成多元化、开放式工作的途径;必须用科学的制度安排来保证统战工作的规范运行,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来促进统战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8.
杨林霞 《前沿》2011,(5):14-18
学界原有对宗教研究新范式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新范式中"理性"概念的内涵、"单一供方模式"的分析框架及理论的普适性。但对其进一步反思和解读发现,原有质疑(1)对新范式"理性"概念的理解多有"误读",新范式的"理性"概念是一种"厚的""主观理性",不涉及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个体理性/集体理性等具体内涵;(2)忽视"供方模式"的发展现状,"单一供方模式"的存在的问题已被正视且正在进行修补;(3)对理论的"普适性"期望不切实际,且忽略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调整和修正理论这一更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王志彬 《前沿》2011,(22):131-135
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在岛内文坛的崛起,引起了两岸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困于研究资料不足或政治意识形态干扰等因素,致使两岸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尚不深入。开展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研究,两岸学者既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进行审视,也要注意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宏阔的视野,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创作的普遍意义和理论意义上不断寻求突破,以推动台湾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创作健康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兴祥 《理论月刊》2002,(12):66-67
本文通过对科技写作过程和文学写作过程思维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出这两种文体分别以逻辑思维为运动形式与以形象思维为运动形式、注重理智与倾注情感、尊重客观事实与展开自由想象的三个突出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6)
《更路簿》是我国南海渔民数百年来在南海航海捕捞时创作的南海航路指南,是他们一代又一代航海生产的经验结晶。我国学界对于《更路簿》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四十多年的研究厘清了较多问题,也开启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陈金龙 《求索》2022,(2):5-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出了系列问题。四个时期历史任务的具体内涵、历史成就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独特地位,党的百年奋斗五个方面历史意义的深刻意蕴,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概括的依据、蕴含其中的历史智慧、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叙史方法、情感意蕴、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这些问题既有深化研究的空间,也有拓展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王宗峰 《求索》2012,(10):121-123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其一是较为务虚的理论性研究,其二是较为务实的实体性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又因内部差别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性研究,二是着眼于源流关系的研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实证研究资源丰厚,大有可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倡导和开展具有开创的性质,包含重构历史意识的成分,民族主义情绪也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4.
从政策实践与发展来看,政策执行的梗阻乃至失败目前仍然是各国政府挥之不去的困扰之一,这就对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深化与拓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如何与现实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更广阔的视域,用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政策执行研究,是政策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政策执行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日据台湾最重要的左翼文学刊物《台湾新文学》诞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政策逐步收紧的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此时的政治话语论述要求文学活动同质化并参与政治翼赞,逼迫文学活动适应政权对文化的需要而作出转型。《台湾新文学》在殖民强权所制造的"文化繁荣"中无意助力,只能勉力维持,在有限的文化资源里坚持将左翼理念暗中传递,与读者达到声应一致的目的。通过将台湾20世纪30年代以左翼文学刊物发行为主的文化生产惨淡经营的现状与彼时中国大陆左翼文学生产盛况进行对比,可以体悟到《台湾新文学》作为殖民话语论述强势压迫下的左翼抵殖民能量的难能可贵,并对刊物所达到的左翼文学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得益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借助于"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女性写作的如火如荼之势,女性文学研究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叙事"、"自传体书写""、女性新历史小说"、"亲历性表达"等女性写作,成了当时非常活跃的文学批评语汇。尽管其间也有"美女作家"、"身体写作"等惹来众多非议性话题,但正因为争议多多,才使得女性文学研究一直处于引领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近年来日本、大陆与台湾学者研究台湾文学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从学术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新文学与鲁迅,以及台湾文学定位等方面,将两岸三地的研究状况相互参照,比较研究者在解读与考辨台湾文学时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政策是包括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一系列政策.农村公共政策是否合理以及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的认知和感知是否准确,都会直接影响其社会行为,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了掌握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的认知情况,提高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的认识,增强农民利用农村公共政策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弄清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认知的总体水平及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二是提出提高农民对农村公共政策认知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路径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传播研究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处于中心地位,近代大部分的传播学效果研究都得益于对政治现象的考察和分析,以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劳德的文章《政治传播效果范畴的再审视》为出发点,可以从政治传播的角度来考察效果理论研究的新路(O-S-O-R模式),进而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进行简单评述展望。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以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知识分子群体,往往因为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而被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逆流",受到学界的冷落。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相继发现,人们对"学衡派"的固有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对其研究也逐渐升温。从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梅光迪的《近世欧美文学趋势》是继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后又一论述西方文学发展的力作。该作以鲜明的新人文主义理论视角展示了梅光迪对于外来文学资源的感知与想象。时隔90余年始被发现,其对于外国文学学科发展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梳理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