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 《研究生法学》2007,22(5):62-72
在欧美,政教关系问题是历史上最活跃的问题之一,因为如果有一样东西能把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区分开来的话,那就是宗教权威和世俗权威之间存在的特有关系,中国语境下的政教关系问题近来成为我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宪法文本并未明确规定政教分离原则,所以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尽快在宪法中确立政教分离原则。  相似文献   

2.
西班牙传统上以天主教为国教,与梵蒂冈关系紧密,政教关系与意大利相当一致。文艺复兴以后,西班牙逐步世俗化,走上了政教分离的道路,他教也不断融入。但即便今天,在西班牙仍是天主教一教独大,法律上虽然有诸教平等的原则,却不难看出天主教在该国中的特殊地位和待遇。如何处理各教之间的关系,它显然有自己的一套作法,值得关注。德国也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但是德国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还是新教的发祥地。它对政教分离原则的信仰较之其他历史上同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更坚定、更彻底。仅通过一个案例的详析,即可看出其中奥妙。新加坡则是一个新立小国,一开国即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把宗教严格限定为私人事务,人人信仰自由,对一些小宗教还给以适当照顾。因此,各种宗教在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与世俗相安无事。其经验耐人品味。选此三国为代表,分析当代各国处理政教问题的立场与方法,以便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远 《北方法学》2009,3(3):52-62
对刑法基本原则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探寻其生命源泉。英国1215年《大宪章》与罪刑法定主义之间的联系被过分夸大了。罪刑法定主义的道德基础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其政治条件一个是政教分离,一个是王在法下。罪刑法定主义仅仅立足于民主主义是不够的,还须立足于立宪主义,其根基在于人的尊严和自治,而其前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延军 《法学》2005,(6):11-19
三亚观音圣像的建设和开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家机关能否主动地发起、举办、参加宗教活动?按现代世俗国家政教分离的原则,宗教事务是私事,国家不应设国教,不应参与宗教活动,应在宗教事务中保持中立。按我国宪法的精神,政教分离也应是我国处理政教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所以,在我国,宗教事务应由宗教组织自主办理,国家应平等对待各种宗教,国家机关不应操办宗教事业和主持宗教活动,公职人员也不应以公职身份操办宗教事业、主持或参与宗教活动。根据上述原则,海南有关公共机关和公职人员直接操办和参与观音圣像的立项和建设、组织和参与观音圣像的开光大典,其行为看来于法无据。  相似文献   

5.
成文宪法中的政教关系是一国对历史形成的宗教与政权关系的根本法承认。由于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政权与教权的实际分立,通过宪法规范政教关系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宪法规定政教关系体现了宪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权的制度设计。通过对168个国家成文宪法中的形式政教关系和在具体的政治、教育、社会等制度中体现的实质政教关系的考察,在形式上规定设立国教、政教分离和没规定政教关系三种模式下,共有十种不同的实质政教关系类型。进一步归类统计发现,除了少数完全没规定政教关系的国家外,各国的政教关系主要有政教分离和宗教主导、国家主导三大类型。其中规定政教分离的国家数量最多,占到统计数量的2/3,体现了成文宪法规定政教关系的一般趋势。宗教主导多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而国家主导限于维护主权和公共利益的需要所对宗教进行的外部管理或扶持。基于传统的影响,教权渗入政权的少数国家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其宗教主导的政教关系;而在国家权力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政权不干涉教权则是多数规定政教分离的国家的具体政教关系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政教分离     
政教分离原则调整的是国家权力与宗教组织的关系。它是宗教自由的保障,但不是宗教自由本身,二者之间是主次而非平行关系。政教分离要求国家承认宗教独立,权力介入宗教可能导致对宗教的直接迫害,即使扶持也可能使其低靡,且很难平等对待各教,从而加剧宗教间的矛盾;宗教也不宜干预国家政治,宗教的使命是引领人类的精神生活而无力涉足世俗领域,否则很可能导致打压其他宗教,引发流血、暴力。政教之间的界限有时不可能完全清晰,对此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莱蒙检验产生与发展有美国宗教自由与制定法作为背景。它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71年所确立的解决政教分离案件的一个三步走的检验标准。莱蒙检验在联邦法院审理的政教分离案件中成为首要标准,但其适用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就解决政教分离案件的模式来说,兼顾经验与理性的判例法是人类目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属性就是投资、经营、劳动三要素相对分离前提下的资本经营,其法律内涵是法人制度、公司制度、企业独立实体原则、有限责任原则、投资收益原则、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原则、企业财产资本化与股份化原则等等。市场经济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具有资本化的人格、竞争机制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一事不再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许多国家的司法体系中确立。本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含义及历史发展进行了简析 ,分析了该原则存在的理念基础 ,并提出了我国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效力范围的构想和适用这一原则的例外 ,确保被告人的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0.
陈丹 《法治研究》2007,(7):3-12
三亚观音圣像建设过程中,有关国家机关良好的经济动机或目的并不能替代他们此次与宗教密切接触在宪法上是与非的法理判断。通过借鉴有关法治国家在政教分离原则上的通行标准,结合观音圣像建设本身的宗教性质及我国政府在宗教事务中的权限范围,并从政府直接举办、操持、参与宗教活动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所产生的影响来看,有关公共机关和公职人员直接操办和参与观音圣像的立项和建设、组织和参与观音圣像的开光大典有违我国宪法文本所蕴涵的政教分离精神之嫌,在合宪性问题上留有若干有待商榷与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是一项基本司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可见,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是检察机关实现国家检察权的根本保证。(一)只有独立行使检察权,才能真正实现控审权力分离的目的控审权力分离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诉讼原则,是刑事诉讼内在规律的要求,是刑事诉讼民主化、科学化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基本要求是,控诉与审判职能由不同的主体承担,未经起诉的事项不得审判。控审权力分离是创…  相似文献   

12.
洛克在《论宗教宽容》中系统而明确的阐述了宗教宽容观念,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和政教分离原则。只有正确的解决宗教间冲突才能有效的缓和国际间民族和宗教的冲突,同时,我国也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重新审视宗教功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原则体现不同国家宪法体制与本土化的经验。1954年宪法第78条确立的审判独立原则为新中国司法体制奠定了合宪性基础,体现鲜明的中国宪法传统与特色。在司法改革成为法治“热门话题”的今天,认真回顾1954年宪法“审判独立原则”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审判独立原则的现代价值,从历史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中寻求实现审判独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行政指导制度的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现代的行政手段 ,其内在本质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来自于内在的基本属性 ,它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为内在合理性基础 ,这与现代行政法的精神相一致。行政指导的合理性被它内部机制所固化 ,从而成为一种建构意义上的合理性 ,正是这种结构上具有的合理性 ,为其在功能上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行政指导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开辟了道路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行政手段 ,与现代行政理念相契合 ,它符合比例原则和程序保障原则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运立 《政法论丛》2012,(1):117-123
作为近现代国家刑事诉讼中普遍认同的一项基本原则,控审分离有其丰富内涵,诉讼公正系其核心价值,而分权制衡、人权保障、程序主体性、诉讼经济理论以及相应的心理学原理构成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现代著作权立法的三种理论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文明国家实行著作权立法的基本目的。因为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诸方面差异甚大,通过著作权立法实现这一基本目的的理论基础与根本原则就很不一样。纵观18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历史,笔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立法设立宗教,以确保政教分离.1971年,最高法院在莱蒙诉库茨曼案中,总结过往审判经验,将政教分离的判决标准确定为三条:政府立法须具有世俗目的,产生世俗效果,且不得导致政府与宗教之间有过度纠葛,即所谓的“莱蒙法则”.在接下来的至少20年中,“莱蒙法则”成为美国政教关系领域的主导性司法理论.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莱蒙法则”的三条标准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革,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复杂的政教关系问题.今天,“莱蒙法则”的光环在逐渐褪去,有关修正甚至废除“莱蒙法则”的呼声不绝于耳.但由于未能提炼出替代性的判断标准,“莱蒙法则”即便饱受争议,但至今仍是美国判定政教分离的重要准绳.  相似文献   

18.
周鹏宇 《河北法学》2014,(11):185-195
谢觉哉是近代革命法制和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早在抗战时期,谢觉哉就初步形成了宪政思想体系的构造,其中包括对政权建设、民主选举、乡村自治、新闻自由等问题的系统思考。他论证了“三三制”原则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了党政分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还对民主选举、乡村自治等问题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阐释。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宪政思想尽管存在诸多历史局限,但时至今日仍有极珍贵的现代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阳 《河北法学》2002,20(2):112-115
公检法三机关分工、制约、配合原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相对的现实合理性 ,但由于其技术性欠缺及与诉讼原理、现代价值观的背离 ,这一原则不宜在刑事诉讼法中作为基本原则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大都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则原则。其法理基础在于: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受害人带来了损害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许多污染行为却并无过错;传统民法过错责任原则难以对环境侵害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济,因而要求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出现和广泛适用作为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和修正,也是和20世纪法律由个人本位发展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并重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现代侵权行为法中,无过错责任已成为一项基本归责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一起构成现代侵权行为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