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凯 《法学》1997,(12)
论审判观念的转变●黄凯刑诉法修改、刑法修订后,人民法院应模范遵守和执行“两法”,实现以下审判观念的转变:一、由注重严厉刑罚的审判观念向注重严密、合理,罪刑相适应的审判观念转变。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社会治安状况不理想,我们在立法和审判中确实存在重刑化...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逮捕条件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的实质要件作了调整,面临依然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如何正确掌握逮捕条件,充分运用审查逮捕职能同犯罪作斗争,是审查逮捕部门直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正确掌握逮捕条件必须把握住以下环节:1.及时更新观念是正确掌握逮捕条件的基本前提。更新观念就是要树立宽严有度的执法观,在实践中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正确处理保障无辜者不受追究与及时有力惩治犯罪之间的关系。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保障人权的需要,突出对公民及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  相似文献   

3.
逮捕是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正确理解和适用现行逮捕制度,对于打击犯罪,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该制度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弊端,应构建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新型逮捕制度。  相似文献   

4.
邓洪涛 《法制与社会》2011,(33):158-160
逮捕羁押的决定权是否应由法官来行使,对于降低逮捕羁押率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将逮捕羁押权交由法官行使,势必引发审判阶段司法能否中立和超然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还会表现地更为明显。批捕人员并非没有追查犯罪的职能,而公诉人也并非在所有时刻对嫌疑人都持倾向性意见和态度;捕诉合一并不会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些弊端;对于某些弊端虽然其无法避免,但并不会导致这些问题比在捕诉分离时更加严重。所以对于捕诉合一,应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对其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来信在审理共同犯罪的案件中,法院认为检察院漏诉了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案人,是否有权逮捕并直接交付审判。一种意见认为,刑诉法既然规定法院有权决定逮捕人犯,那么,对检察院漏诉的同案人也是可以逮捕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法院决定逮捕的人犯,应是自诉案件中的人犯,对公诉案件则无权决定;否则,审判时,检察院怎样出庭支持公诉?公民的合法权  相似文献   

6.
余新喜 《河北法学》2008,26(2):179-183
现行法律对逮捕条件的设置过于抽象,难以把握,易导致逮捕的随意性。建议对逮捕条件进行全面修改,作分列式规定。首先,将证据条件修改为"基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其次,根据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每个犯罪的法定刑,将犯罪划分为重罪、次重罪和轻罪,并相应规定应当逮捕、可以逮捕、不予逮捕三种情形。第三,相应地明确规定逮捕后的羁押期限。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轻罪案件中不当逮捕现象严重,相对不起诉率偏低,抗诉只注重抗“轻”而忽视抗“重”。对不当立案的监督缺失以及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保护措施不力,是广西检察机关轻缓刑事政策适用中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执法观念、工作制度、法律缺失等诸多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和相关的法律规定等途径来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8.
刘广三 《中外法学》2006,(4):385-406
<正>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或者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从犯罪控制的观点出发,如果刑事审判完全不注重通过审理弄清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实,而只是被动、消极地单纯依赖裁判解决争端,无视社会秩序被犯罪破坏的事实,那么争端能否彻底解决的确令人怀疑,相反犯罪却可能越来越处于失控状态,各种争端此伏彼起,刑事审判的效率大为降低,最终解决争端的目的并不能达到。这当然又涉及到刑事审判中犯罪控制的"度"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为刑事审判确立一些原则,赋予现代刑事审  相似文献   

9.
18.什么是拘留、逮捕?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依法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临时性的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1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有这样一类案件——根据法律规定,某一行为在立案侦查和拘留、逮捕时构成犯罪。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据以定罪的法律规定被修改或者立案(定罪)标准被提高,因而这一行为在侦查终结、审查起诉或审判时不能再按犯罪处理,案件被撤销、不起诉或者判决无罪。于是,这些被拘留、被逮捕的行为人便申请国家赔偿。试举两例:  相似文献   

11.
《政法学刊》2016,(3):106-116
司法实践中逮捕强制措施适用过多过滥,偏离了其保障诉讼的应然定位。逮捕应当且必须定位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其价值仅仅在于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检察机关在行使审查逮捕职权时,应始终贯穿人权保障、无罪推定和审判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并对考核内容、逮捕条件和羁押必要性审查等制度设计进行完善,使逮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工厂企业内部职工犯罪情况比较突出。据济南市统计,在一九七九年逮捕的人犯中,职工占21%;在一九八○年逮捕的人犯中,职工占49%;在一九八一年逮捕的人犯中,职工占55.4%,平均逐年递增17.2%。企业职工犯罪为什么大量增加?原因何在?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一、严格办案程序。依法行使逮捕权(一)从严从快批准逮捕或决定逮捕对于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多发性犯罪,应当适用“该严必严”的刑事政策,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要从严从快逮捕,从而起到震慑犯罪、警示社会的作用,达到预防犯罪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外地人员”在津犯罪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对外地人员犯罪普遍采取了逮捕的强制措施。所以,对外地犯罪嫌疑人如何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如何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就谈谈办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司法信箱     
编辑同志: 实施犯罪或者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逃跑(公安机关未来得及办理收审,拘留,逮捕手续),其后被逮捕归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是否要认定脱逃罪,看法不一。一种看法是对未履行收审、拘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错案     
从法律定义上讲,错案是指对无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错误地定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及对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案件:①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错误的案件。如作案是甲,结果将乙逮捕、起诉、审判、处刑;②行为虽然是犯罪嫌疑人所为,但其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进行拘留、逮捕、起诉、判刑的案件;③犯罪嫌疑人虽然有犯罪嫌疑,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犯罪——刑事政策——刑事审判"的刑事一体化观念为分析进路,针对中国欠缺系统性的犯罪反应理论而制约了刑事政策和刑事法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在此三者之间应倚重犯罪研究。故此,本文尝试从蔡培忠所构建的犯罪反应理论——犯罪救济论出发,去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取保候审是担保人出具保证书、保证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施措,其性质是对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加以一定的限制。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很少采用,原因是,司法机关和办案人员深感取保候审的条件不好把握,刑事诉讼法对有关采用取保候审的程序问题规定得也欠具体。这样,对有些本可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却采用了完全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逮捕。因此,对有关取保候审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利用合同诈骗犯罪和欺诈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都很突出,而且两者往往容易混淆,给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审判实践中,对于如何区分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的界限中对认定诈骗犯罪的问题,存在两种  相似文献   

20.
转化犯探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刑法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转化犯的概念。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分析,转化犯的提出是有其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转化犯作为一种犯罪形态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种揭示这类犯罪的科学理论,已被以往的立法和司法所应用,例如我国刑法第153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逮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