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东民政》2011,(10):15-16
一、以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一)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收集民众意见、汇聚民众智慧、沟通社情民意,拓展政府公其决策的群众参与渠道。提高政策制订工作透明度,形成网上凋查、意见征集、政策公示等机制。“十二五”期末,实现可上网公开政务信息全部网上发布,80%以上的非公开政务信息由政府部门共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廊坊市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宣传廊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网站的互动交流作用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建设,以网上参政议政为突破口,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交流平台,让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把政府政务公开信息传递给民众,也能把民众的建议、诉求反馈给政府,以促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这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廊坊市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宣传廊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网站的互动交流作用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建设,以网上参政议政为突破口,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交流平台,让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把政府政务公开信息传递给民众,也能把民众的建议、诉求反馈给政府,以促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这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互联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政府网站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电子政务发展态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在建设、服务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应在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政务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优化完善网上服务、提高网上办事效率,创新互动形式、积极引导民众为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等3个层面上很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强势,微博问政已经成为民众表达心声、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很多政府机构在网上开通政务微博,广察民情,广纳民意,广集民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亲切地称之为政府  相似文献   

6.
虚火太旺的互联互通中国的电子政务项目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声号令下纷纷上马,各地政府及部门忙不迭给出了自己对内信息化、对外政府上网的成果。乍一看,似乎民众可以告别以往一张条子跑十几个部门盖十几个大印的日子,在网上就可以轻松获知各个部门的信息,就能把  相似文献   

7.
徐彬 《长白学刊》2011,(1):69-72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信度与政府的性质、形象、行为及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等高度相关,也与民众对政府的认识密切相连.在弱政府信任情况下,政府与民众的隔阂会增加,改革阻力也会增加,实施成本急剧扩大.特别是,当政府组织现象欠佳,决策能力有限,公共政策导向出现偏差,客观上导致民众利益普遍受损时,民众与政府的隔闽...  相似文献   

8.
近来,网上关于豪华政府办公楼的议论颇多,几乎清一色的批评和谴责。网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政府盖楼,百姓出钱,这样的大项目纳税人是否事先知情?是否经过严格审批?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民众的议论和批评自然少不了。  相似文献   

9.
政府赋权是指政府还权于民,民众争权则是指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自我赋权。政府赋权和民众争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府赋权是民众争权的必要条件,而民众争权是政府赋权的有效保障。政府赋权与民众的争权又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交接关系。政府赋权是手段,民众争权是目的。权力理应服从服务于权利,民众争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6,(27)
正公开将成为政府与民众互动的一种最佳方式,民众有诉求,民众有关切,政府就应该有回应,政府就应该有行动。学会和民众的"互动"将成为一种惯例。政务公开这一理念,正在加速成为这个国家新的行政准则。2016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会议明确提出,要创新公开方式,扩大政务公开参与,注重  相似文献   

11.
许立新 《前沿》2012,(6):7-8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这一年微博被更多的网友使用。"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可以与手机绑定,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将身边发生的事传到网上。近两年微博的发展非常迅速,独特的传播特点使其在推动突发事件、生成公共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机构、党政领导干部应重视政务微博建设,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加强与民众的沟通,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界定服务型政府、网上行政审批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厘清网上行政审批与服务型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评估目标作为逻辑起点,创新公众深度参与的多元评估主体,借鉴戴明循环思想,构建服务型政府导向的网上行政审批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强调网上行政审批评估主体应包括公众和第三方,结合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网上行政审批进行全过程的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政治学主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博弈论成为当代政治学理论的主题,在现实社会实践中表现为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博弈。政府与民众的博弈可分为三种,即投桃报李策略、以牙还牙策略和惩前毖后策略。政治博弈论模型的推演说明,重复博弈的结果不受政府与民众所采用策略的影响,最后会生成纳什均衡,民众与政府形成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14.
法国社会思想家福柯在研究微观权力时指出,在政治生活实践中一种权力技术建构一种生产性关系。在福柯权力观的学术思维启发下,笔者对官德和政府治理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即官德是一种重要的权力技术,是构建政府官员与民众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与策略。在此意义上,政府治理则是官员通过官德这种权力技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就政治事务与社会事务而建构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论萃     
政府上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首先,政府上网拓宽了政治参与新渠道。政府职能上网,令普通公民可轻松地完成意见、建议的反映,直接在网上向政府提出咨询并得到快速回复,还可以方便地完成网上交税、项目审批等与政府相关的工作。  其次,政府上网提高了政治参与的时效性。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网上举报、网上查询等方式,普通公民可快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其三,政府上网提高了政府参与的自由度 。通过互联网,普通公民可以直接访问任何一级、任意一处的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网站,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参与政治表达和政治…  相似文献   

16.
陈涛  梁哲浩 《求索》2022,(1):172-183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影响及其过程机制,为推动电子政务运营质量提升、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现有文献资料与环境抗争事件探析得出,政府招商引资中爆发环境抗争具有“政府招商引进化工资源类企业—企业投产排污政府监管不严侵害民众生命利益—民众向事件主体诉求未果爆发环境抗争”的逻辑结构.西北地区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景,复杂的民族关系,脆弱的生态环境,民众较强的环境意识是诱发环境抗争的风险因素.防控西北地区环境抗争发生,政府应减少和摒弃高污染企业进入西北地区,提高政府企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境保护和补偿民众的资金力度,畅通民众权利诉求渠道,加强NGO、专家和舆论媒体力量等五个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宁宁 《新东方》2007,(10):35-38
政府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政府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组成部分。它为新时期深化政府改革,解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港台的网上审批建设起步较早 ,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网上政务公开的良好基础 ,加上先进信息技术在政府中的积极主动应用 ,为网上申报审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府网站蓬勃发展 ,在线申报日益增多 ,网上审批生机盎然。当前我们内地正在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 ,港台地区网上申报与审批的理念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一、香港的公共服务电子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坚持“以市民为本”、“服务市民”、“向市民交代”等行政理念 ,不断推动公共服务电子化 ,致力于建设着领先的数码城市 ,成效显著 ,在国…  相似文献   

20.
张桂花 《人民论坛》2013,(11):36-38
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治中,权力的持有者主要是政府与民众,两者的权力分布变化影响着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走向.在中国古代,政府与民众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拥有极大权力的政府不断扩张权力导致对权力极少的民众的侵害,最终引发民众的革命.由于这种情况的周期性存在,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革命—新王朝—权力扩张—失衡—革命”的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